林娟,一个让社区关工活动“活”起来的社区书记
林娟,女,45岁,在社区工作整整21个年头,先后在多个社区工作,六年前到宜城街道文峰社区任党总支部书记。这些年,她对关心下一代事业的执着追求,就像一个“女汉子”,硬是把一个既没有区域优势,又没有资源优势的城郊结合部社区的关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改变了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人数少、社区老师青黄不接的现象,为社区全面建设提档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三个到位”让社区关工工作有地位
每个社区有近30个条线,尽管社区关工也有干部分工负责,但相比其它条线就显得比较“弱”。一些人认为,社区关工工作一时难见成效,工作考核不占份额,有人过问就行了。社区关工成为对上对下应付检查的摆设。
林娟认为,做好社区关工工作,从大的讲是培养接班人,而从社区整个工作而言,开展社区关工活动,能把服务青少年的举动转化成为居民服务,从而引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为实现双赢,林娟通过坚持“三个到位”来实现社区关工工作在社区全面建设中有地位。一是党建引领,认识到位。按照党建带关建、关工促党建的工作思路,把社区关工放在全局的位置统一考虑,同社区其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二是创新办法,措施到位。提出了健全班子、建好队伍、完善方案、创建平台、争创亮点、落实考核等措施,促进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品牌化。三是凝心聚力,支持到位。着力构建党组织帮带、家庭配合、社会援助体系,集思广益,帮助寻找和解决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用真抓实干的精神,让社区关工工作有为有位。
“三种形式”让社区关工活动有新意
社区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建好这一课堂,林娟带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主动作为,勇当社区关工活动的设计师,用“三种形式”,用心编制了适应青少年学生兴趣需求的关工思路,赢得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支持的显著效果。
由“静”到“动”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林娟当过学生,如今也在社区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实践告诉她,学生从学校到社区,追求的不是像学校课堂里的听课、笔记、解题等,而是需要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动感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有成效。为此,她与关工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动感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尽心施展才能。组织开展的“小小航模、放飞梦想”模型制作活动,让学生跟随专业老师了解航模知识,学做纸飞机,最后比谁制作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高兴得不亦乐乎。林娟还把插花师请进教室,给这些学生传授插花技术,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花篮、花瓶,然后把各自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老师给予点评奖励,学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活动中,她还主张把生活小常识带进教室,请水电工为同学们讲解水龙头和电开关的作用,通过现场演练,培养学生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的习惯。这种静与动结合的教育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社区关工活动更显成效。
室外活动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工作中,林娟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打破了往常陈旧的活动框框,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踏进社会教育基地,以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进行尽心欢乐地“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们结合学生学习了解到的知识,到企业、到农村、到家乡看变化,用鲜明的事实教育学生树立爱国爱家乡的情怀。组织学生到市博物馆凝聚历史,到烈士陵园祭扫英烈、听英雄事迹介绍,请革命老战士到社区讲抗击侵略者的故事,请抗疫英雄讲述到武汉“参战”的事迹介绍,等等一系列的室外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受教育、谈体会,由此培育了学生的感恩精神。为了让学生珍惜学习好时光,他们每年都要请在读的大学生回社区与青少年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找到动力。
“亲子”活动的广泛开展,培植了社区关工新亮点。在社区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陪伴与玩耍中,感受浓浓的关爱之情,这是林娟几年关工工作的经验积累。这些年,她把这一活动作为亮点在培植,它的广泛开展,不仅丰富了社区关工活动的形式,也促进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告别童年感恩励志”的“成童礼”活动,学生带着家长一起参加,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礼仪修养。通过一系列的礼仪环节,启发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此次活动让学生和家长都有收获。又如开展的以“植树节”为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到郊外参加“种植亲子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植树节”的来历以及植树与环保、绿色大自然等知识。还有“亲子采茶”、“亲子朗诵”、“ 亲子运动会”、“ 老少同台唱一首歌”等品种繁多的形式,既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培养了亲情感,同时也让社区关工活动更具吸引力。
“三大作用”,让社区关工显现新格局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社区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林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发挥在社区工作的优势,组织指挥家庭、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合力,参与社区关工工作的大合唱,共同为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发挥家庭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社区关工活动。工作中,林娟把家庭作为开展社区关工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在社区与家庭的结合上找到提高青少年学生参加社区关工活动的动力。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参加社会兴趣培训与参加社会关工活动的矛盾,她不辞辛苦,进区入楼了解和掌握学生是否参与兴趣培训包括时间等基本情况,主动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设立微信群,提前告知社区开展关工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用错时安排的方式,让社区更多的学生能参加社区关工活动。人性化的活动安排,实现了双赢。
发挥学校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回社区参加关工活动。社区与辖区学校结成关工互动对子,定期到学校了解辖区学生的在校表现。尤其是在寒暑假到来之时,林娟都会提前到学校,与学校一起商量假期开展社区关工活动的具体事宜,共同制定关工活动计划,并借学校这一平台,把社区假期活动的具体内容用书面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其早知道并按时参加社区关工活动。学校作用的发挥,保证了学生回社区参与活动的人数,增强了社区组织开展活动的信心。
发挥社区培训机构的作用,为社区关工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借助外力开展活动,这是林娟主持关工工作的绝招,也是这些年培育的又一特色。她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多走访、常沟通,盘活能为我所用的社会培训机构,借助他们的优势服务社区关工工作。目前文峰社区已有12个社会组织及培训机构融入社区关工工作。这些培训机构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定期来社区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活动,把他们的资源无偿献给了社区关工。他们不间断的沟通、联结、交流、协作,逐渐形成了社区“大关工”新格局,实现了社区关工工作的整体联动。
也许是个人的努力,也许是党建带关建的动力,如今,文峰社区的关工活动十分活跃。社区每周一次的关工活动,每次不一样的活动形式,吸引的不仅仅是本社区的青少年学生,辖区外更多的学生要来社区参加活动,还需要从网上预约才能轮上号。林娟,作为社区关工工作的领航人、有心人,工作虽然辛苦一点,但林娟不觉得累,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吴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