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珍:苏浙界牌山村孩子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今年75岁的老教师周爱珍一生扎根山村当园丁,50多年来,在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她坚守讲台,为学生倾注心血,在退休后也是如此。最近,当我们在丁蜀镇洑东村的董塘自然村见到周老师时,她正认真细致地辅导着几个孩子,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心系少年 爱心无价”八个大字和一排奖牌、奖状。从2002年退休至今,周老师的家庭辅导站已走过了20个春秋,她痴情坚守着教育的圣洁,用教育的明灯照亮了无数山村学子的心灵。任凭风吹雨打,一辈子扎根山区教育事业,这就是周老师的真实写照。
1977年,已有5年乡村民办教师经历的周老师,选择到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的偏僻山村董塘教学点任教。其实,这里称不上学校,是因为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几个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学生。在这样极其艰苦环境下的复式教学,周老师包揽了德、智、体、美、劳等各类教育工作,一教就是二十余年。在这近30户人家的小山村,孩子们在周老师的熏陶培养下,个个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先后有十余名学生被大学、专科学校录取。临近退休时,周老师又在洑东大港小学认真任教五年。在学校从教30多年的周爱珍,如云舒云卷,花开花落般平常。正是这份一以贯之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平常,才会让人尊重和称颂。《界牌下的“袖珍学校”》被收录进《中华创业者》一书;“教授之乡办微型学校”一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后,有着30年教龄的旅美华侨伍振权老人,特地从美国寄来了报纸,并赋诗一首,盛赞微型学校的周老师。
退休后,周老师立即投身家庭辅导站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教育事业、对孩子们的热爱。永远都是轻言细语的周老师主张:好学生是扶出来、夸出来的。她带着一份质朴的理念——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使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在辅导过程中,面对那些调皮捣蛋、厌学逃学、自闭、行为习惯不好、自控力差的学生,周老师总能对症下药,耐心引导。学生陈某,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不管不问;奶奶上了岁数,又没有文化,对孩子的管理很不到位,导致该生没心思上学,作业拖拉。周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陈某谈心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帮扶,并对他的生活无微不至地关怀。饭时到了,就带到家里吃饭;天气凉了,就拿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他穿;学习用品没了,就给他买上;在学习上帮他查漏补缺,教给他学习方法,点燃他自信、自尊、自立的心灯。由于持之以恒的努力,该学生慢慢走出自闭,脸上充满了阳光,不光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心别人。这样的事例在周老师身上有很多很多,她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每逢暑假,她总邀请派出所民警来上辅导站法治教育课,让学生看法治教育视频,听故事、音乐,通过交流互动,向孩子们提出要求,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如今,从周老师家庭辅导站走出的几十位学生,大多懂事、肯学习、能做事、会做人。2019年,周老师由于患颈椎病、腰椎病等,疼痛难忍,两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她一直挂念着家庭辅导站的几个孩子,到了周末就偷偷溜出医院跑回家辅导他们。2020年年底,周老师因一场意外车祸手被撞骨裂,住院治疗了20多天,一出院,她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安排辅导站的孩子们,即使她的手伤至今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是辅导站的活动从来没有停顿间隔过,村民们为此既感动又心疼。
周爱珍老师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孩子们的无私关爱,如今仍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家庭辅导站。她说:“只要我干得动,家庭辅导站就会办下去,这就是我无悔的选择、不悔的追求。”(苏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