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方志 传乡情 --高塍镇退教协党员参观市档案史志馆
3月16日,春寒料峭,但阻挡不了党员们参观学习的热情。高塍镇退教协党员一行25人来到无锡市首个“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宜兴市档案史志馆。
新馆投资1个多亿,占地约1.66万平方米,环境十分清雅,文化氛围浓厚。一进入馆内,大家就被正对面墙上明朝李东阳所写的《荆溪赋》所吸引,该赋充分展现宜兴荆溪壮美的风光,读之令人心潮起伏。赋文刻在墙上一排排竹片上,既有宜兴特色,又显古韵书香。
讲解员带老同志们参观了一楼现代化的数字档案馆,查档大厅内有七十多台电脑,可供市民们自主查询个人档案。边厅摆放着供居民查档之余休闲阅读的沙发和书籍。这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彰显着他们“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
尤其是一排排现代化的档案库最让大家震撼。为更好地保存档案,库内设有智能物联系统,可设定规定的温度、湿度等指标,数值一旦超标,系统将自动报警,库门入口处也比一般房门的门槛高些,这样利于防虫防鼠。
接着来到二楼,重点参观宜兴方志馆,这是宣传展示宜兴地方志的一个新型文化场馆。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展示屏,大家观看了宜兴概况的宣传片,被宜兴山水人文之美所折服,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来到正厅,宜兴全境的一个地图模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模型上宜兴的地形、山水、村镇、交通等各种元素清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讲解员现场展示了一个滑动屏,将手指定位到某个朝代,屏幕上就能显示该朝代宜兴当时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我们耳目一新。古桥、古寺、古镇、古街等古建遗风则唤醒了大家的童年记忆。
讲解员谈到宜兴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宜兴成为科举兴盛之地。据初步考证,自唐以来,宜兴共诞生状元4名、进士548名,在江浙一带颇具盛名。
讲到“名门望族”板块时,大家的热情特别高涨,纷纷寻找自己的家族名人,一个个自豪地点着,秀一秀自己的老祖宗。
听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板块的介绍,老同志们来到“中国陶都”长廊,了解到宜兴有7300多年的悠久制陶史,见识了宜兴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古朴典雅的紫砂、苍翠如玉的青瓷、端庄凝重的均陶、美观耐用的精陶、风姿绰约的美彩陶,也赞叹了宜兴七大老艺人为陶都宜兴所作的巨大贡献,更为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而倍感骄傲。
“中国名茶之乡”板块则让大家对宜兴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讲解员重点介绍了“院士之乡”和“教授之乡”板块,一个县级市有32位两院院士,“一县五人同坐全国科学大会主席台”传为佳话。中国教育界有“无宜不成校”之说,从宜兴走出的130多位大学校长(校级领导)、8000多名教授,成就了“大学校长摇篮”的美誉,“父子双院士”、“一门七博士” 等美谈,都让党员们激动振奋,大家兴奋地指着蒋南翔、虞兆中、黄瑞松、张旭等人的头像,自豪地说:“这是我们高塍人”。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钱松岩等一大批书画家让我们认识到宜兴被誉为“中国书画之乡”真是名不虚传。馆内还有互动区,点击电子屏,可以进行宜兴方言、宜兴地情知识的互动问答,适合孩子们来玩,在有趣的互动游戏中轻松获得知识。
在宜兴特产展示柜前,高塍猪婆肉、和桥豆腐干、徐舍小酥糖等,大家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大家来到方志书屋,这里集中收藏、展示了关于宜兴地情的很多书籍,还摆放了书桌书椅,供读者现场阅读。
党员们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坚定了文化自信,增进了爱乡情感。高塍镇关工委主任邵福君表示暑期主题教育时要带学生来宜兴档案档案史志馆参观实践,让学生了解宜兴历史,传承家乡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并建设自己的家乡。(高塍镇 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