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回味诗意人生历程畅享自得自乐 余录生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7-09-12
诗言志,诗言情。中国是一个诗词王国,昔日文人吟诗作赋多用于仕途,显示其儒雅身份,而今普通大众欣赏、吟诵诗歌,大多无关功利,只因喜爱,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寄情于诗歌中,或抒情,或感叹,在诗歌的文化底蕴,隽咏意境及富有乐感的格律韵味里,陶冶性情,老有所乐。就本人所感悟,晚年至所以格外热衷于习作诗词,梦寐以求圆我写作人生梦。
究其缘由,也许因优越的家乡历史文化环境所感化,追溯阳羡文化历史渊源,早在清代宜兴便有陈维崧为首领的“阳羡词派”闻名于世。
陈维崧出生于宜兴高塍毫村,康熙十八年(1617)授予翰林检讨,参与编纂《明史》工作,善诗文,尤擅长词和骈文,赋词1800余首,著有《湖海楼集》54卷、《陈检讨四六》等,在词学界颇有名望。民国时期,世居宜城东珠巷的程适,擅长诗词、楹联,才思敏捷,著作颇丰,有“江南才子”之称。辛亥革命后,他与徐志章、蒋兆兰等12位名士在团氿边上“彐堂”创办“白彐词社”,唱和不辍,并有《程适诗词选》行世。
正是以上宜兴(古称阳羡)乡土文化思想的熏陶,文人学士辈出的优越环境中,抚育影响着一代代宜兴的年青人,当然自己也不在例外,自幼爱听这些本土文人学士的故事与传说。当我退休前后,又得到当时“宜兴荆溪词社”藏正民老社长的关爱,记得他健在时,我虽不是诗社成员,但经常通知参加列席他们的年会或重大社团活动。有几次还邀请南京、镇江、常州等地的诗友来宜,即席吟咏他们的诗作,开始觉得古体诗词固然动听,但总感到创作古体诗词要求严格,强调格律韵脚和句式,似乎太刻板。另又感新诗体作品,似乎多以形容词的堆积,一般大众不易完全理解和运用,书生气太浓,个人倾向,适当注重韵脚,既通俗易懂,又得注重涵意深刻精练。因此,自退休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始习作当代诗词、格言、铭句等小文学作品,并先后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编著的《感恩论语》;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哲理名言》、《中华名人格言》;中国传媒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好诗词好格言作品集》、《中华赞歌·当代诗词名家选集》;中国古藉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诗情词韵耀中华·经典永恒》;中国文史出版的《中国老年大智慧》等书刊上发表的加上平时每遇节庆时刻即兴撰写的当代杂诗词向《宜兴老干部网》投稿发表的近百余篇小作品,借以感悟人生,歌颂祖国的盛世伟业,或抒情、或感怀、或唱讴,自寻乐趣,欢度晚年,并把撰稿写作小文学作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家乡建设发展成就,作为老年人再作奉献,发挥正能量的主渠道和重要平台。也许是作为一种自我安慰,自我价值取向,本文赘述至此不尽,暂以如下铭句作为结束语吧!
中华文化底蕴厚,诗词歌赋竞风流。
老有所为重学成,勿忘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