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文苑天地
文苑天地

提升科学认知水平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0-02-2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讲话中,习总书记又着重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打响,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健康生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全球相关研究发现,在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的四大因素中,生物学遗传的权重占15%,环境因素占17%,卫生服务占8%,生活方式与行为占60%。如果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80%的重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由此可见,想要拥有强健体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有较高的科学认知和健康素养水平。

早在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将健康素养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优先策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定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作为专项行动,明确了提升健康素养是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要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体公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正是对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一次严酷考验。

要有效控制一种新发传染病疫情,居民应具有主动寻求和获取正确的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防护,必要时及时就医,从而有效保护自身健康,遏制疾病传染。因此,政府部门始终将普及防控知识和增强居民对传染病的科学认知水平作为重点工作。

飞沫传播是这次新冠肺炎病毒蔓延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佩戴口罩能够有效阻断与飞沫的接触,从而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如果在这些个人防护的细节上麻痹大意,就可能不幸“中招”。近日媒体透露,一个在公共场所未佩戴口罩的人仅15秒钟就感染上了新冠肺炎病毒。这说明,感染只有0%与100%的区别,容不得丝毫侥幸。疫情之下,出门佩戴口罩就是对防疫工作的最直接支持。勤洗手、少串门、不聚集、衣物常消毒、居室多通风,就是最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疫情未消除,就一刻也不能懈怠。为了自身的安全、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要深刻理解疫情防控“严管”体现的是“厚爱”、今天暂时的“隔离”是为了明天长久的“拥抱”。

笔者认为,不仅是疫情期间,在任何时候,保持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都是每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不仅依靠体制机制的完善,更需要每个人理念和素养的提升。

现代医学发现,在导致疾病的各种因素中,环境污染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如果每人都能以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垃圾分类、拒绝食用野味、保护生态环境,就等于间接地为自己做了健康投资。若能克服吸烟酗酒、熬夜久坐、药物依赖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就是为社会健康做了贡献。此外,在健康的认知上,除了认同健康是生理的完满状态外,我们更需要看到心理、道德健康的重要性。

笔者相信,通过每个人长期而自觉的努力,加之各级政府统筹各方力量,不久的将来,国家规划的“大健康”蓝图一定会变为现实。(市委宣传部 戴锡南)


上一篇:爸爸,我为你骄傲(散文诗) ——一个小学生在电视机前的诉说
下一篇:从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