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文苑天地
文苑天地

生命永恒 大爱无疆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0-03-13


爱,给人温暖,给人力量。把生命之爱融入自然之爱,社会之爱,是爱的超凡。在美丽的陶都宜兴,有这样一群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毅然决定,把自己的器官或遗体捐献出来,让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续,让爱永驻人间。他们,就是平凡而伟大的捐遗者们。

捐遗者用躯体架起了生命与医学的桥梁,彰显了“人道、博爱、奉献”的伟大精神,用无言和沉默诠释生命的意义,用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爱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之光虽离他们而去,无私的圣火却永远生生不熄。他们带着爱而来、留下爱而走,他们成就了科学事业,挽救了生命,传承了中华美德。

这些捐遗者大多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基层干部,也许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每位捐遗者都有着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怀,在他们身后都有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感恩社会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吕亚明,宜兴市第一位遗体捐献者,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感恩社会的承诺。

吕亚明,宜兴市丁蜀镇双庙村人,10岁时父亲因病亡故,后母亲嫁人远走他乡。霎时,原本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没了顶梁柱,年幼的小亚明只能跟着大他6岁的哥哥亚成生活。小兄弟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常常是有了上餐沒有下顿。当时正值分田到户,16岁的亚成除了照顾弟弟的生活,还要耕种4亩半水田,偶尔在附近打临工补贴家用,其困苦艰难可想而知。

小亚明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再加上长年营养不良,视力越来越差,书读不下去了,只能跟着哥哥在田地里劳作。小兄弟俩的困难村干部惦记在心,逢年过节总忘不了送上补助金、慰问品,一些好心的村民也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年纪稍大一些,亚明外出学徒做水电工,虽早出晚归十分辛苦,但温饱总算解决了。正当亚明出师可以自食其力的时候,他的眼疾恶化,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几天内双眼近乎失明,看不清物体,水电工又做不成了。

就在吕亚明一筹莫展的时刻,宜兴市残联和原张泽镇民政科主动找到他,市民政局帮助他联系到无锡市育才学校去学习推拿技艺,吃、住、学费用全部免交。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他的手艺进步很快。毕业时,吕亚明成了一名优秀的按摩师,并被安排在无锡东港一家按摩店工作。不幸的是,福不双至,亚明的左眼又重度发炎了,手术失败,眼球被摘除,双目完全失明。在宜兴市残联的帮助下,吕亚明回到宜兴在丁山开了一家按摩店,从选址到营业执照申领,全程由市民政局协助完成,吕亚明再次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社会的温暖。为了感谢国家的培养,吕亚明在宜兴开办了残疾人按摩培训班,把所学的技能传授给同自己命运与共的弱势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就在可以安下心来,在一方阵地施展才华的时候,他因过度劳累病倒了。经查,被诊断为白血病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陪伴在床边的兄长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我一直无以回报。我走之后,想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学事业,回报社会。”这突如其来的话,让在座的亲友都惊呆了,哥哥的眼泪夺眶而出。“不要有想法,捐遗是我的意愿。”吕亚明,对社会的爱,永远定格在37岁这美好年华中。


我要捐遗体

“记者同志,我要捐遗体,可不知道怎么捐,可以麻烦你们帮一下忙吗?”《宜兴日报》民生热线接到了张渚镇一位老人的求助电话。老人叫余浩堂,张渚镇南门村人,几个月前因剧烈咳嗽无法治愈住进了宜兴市人民医院,经查为患肺癌,且已经晚期,无法手术。

隨着病情的加重,死亡步步逼近,但余浩堂老人对自己的病情十分坦然,他常对弟弟妹妹们说起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病床上,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后事。“人死了烧成一把灰,太可惜了。如果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帮助需要的人或用于医学研究,能让更多的人免于疾病折磨,我这辈子也就值了。”老人临终前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把爱奉给他人,献给社会。

其实,老人年轻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阳光青年,学校篮球队的中锋。从包头市电力工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包头市第一热电厂工作。因工作踏实认真,兢兢业业,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困难时期,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下放到门头沟农场,后又返回家乡务农。尽管他不是农民出身,但莳秧、割稻、挑担、翻地等许多重活苦活都争着干。

余浩堂在家中是长子,也是出了名的孝子。烧饭、洗衣、端茶倒水,他陪伴服侍父亲五十多年,从无怨言。他常说:“尊老爱幼是人生必备的美德,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一次,在劳作收工回家的路上,他远远看到两个小孩在水沟边打闹玩水,其中一个孩子忽然跌进水沟,脸伏着埋在泥水中,另一个孩子吓得跑掉了,他飞快跑过去抱起了伏在泥水中的孩子,擦净了他脸上的污泥,送他走上回家的路。“如果无人及时救助,也许那孩子会有生命危险。”一年多以后,这个孩子上学背着书包经过老人家门前时,他才对身边的邻居谈及此事。为人低调,处事谈然,做了好事不宣扬是老人的一贯性格。


光明的礼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用泰戈尔的诗来描述宜兴市第一位眼角膜捐献者张月红的灿烂人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月红,生于1978年,宜兴市卫生系统的一名职工,一位聪明美丽、热爱生活的姑娘。就在参加工作后不久,连续的忘我工作使她常常感到疲劳、腰部不适,但因年轻气盛未放在心上。1999年,意外查出慢性肾炎,数年后发展成为尿毒症。家人曾几次陪同她赴上海、南京等多家医院治疗,终因全身器官衰退无法承受手术和化疗,求治无果,只能回宜兴接受保守治疗。

2011年底,张月红因胃痛吐血再次住进宜兴市中医医院,经查为胃印戒细胞癌。与病魔的长期抗争使她脸容憔悴、形锁骨立,生命将进入倒计时。但她仍很坦然,甚至与床位护士相约:“等天晴了,到森林公园去骑自行车。”

在张月红的床边常放着一本厚厚的书,那是奥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用保尔柯察金的精神鼓励着自己。重度贫血,严重心衰,每周三次的透析,置管、静脉穿刺、动静脉内痿术的痛苦,张月红从未抱怨过,反过来她会安慰医生护士:“别担心,我会像保尔一样坚强的。”

“我觉得透析和点滴差不多,沒啥可怕的。”乐观而热心的张月红常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帮助病友消除透析时的忧虑。每当新的病友来了,她总是热情交谈,努力帮助他们熟悉环境。护士们常说:“张月红是我们的编外人员。”在朝夕相处中,她和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下,张月红这个坚强的女子虽身患两种绝症,仍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不屈不挠地与病魔斗争,她的生命由上海专家预测的六个月,整整延长了五年。

2016年6月,张月红再一次吐血、昏迷,被抢救过来的她虚弱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她把主管医生叫到病床前,表达了自己想捐献器官的心愿,她说得那么从容坦然,丝毫沒有恐惧。在场的医生护士都震惊了,难过之后除了敬佩还是由衷的敬佩。6月16日凌晨,张月红这位满怀爱心的坚强女子心脏停止了跳动。

三天后,她的眼角膜移植给了两位眼疾患者,使他人重见了光明。


初心在奉献中闪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会很自然想到老惠。

惠荣岐,1944年9月出身于宜兴茗岭柏山村。他虽腿有残疾,但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以坚韧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勤奋工作,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上世纪70年代初,他担任柏山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村民因地制宜,开发山区资源,努力脱贫致富。1977年,惠荣岐临危受命,担任茗岭乡采石矿矿长、书记,他亲临一线劳动,与矿工们同甘共苦,改变了矿山多年停滞不前的状况,取得了产销两旺的可喜成绩。一次,老惠在矿山上跌倒了,矿工们才发现每天冲锋在前的矿长,腿疾已严重到如此地步。在担任了茗岭乡工业公司经理后,惠荣岐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终日为企业的项目、资金、产销奔波。惠荣岐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刻苦的工作精神逐渐成为典型和标杆。茗岭乡党委总结出“老惠精神”,并号召党员们向惠荣岐同志学习。

1995年,在机构改革的关键时刻,连续多年被评为宜兴市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的惠荣岐主动向党委提出让贤,让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主持工作,自己到全乡扶持的对象、当时最困难的乡纺织器材厂协助厂长工作。党委书记在老惠的再三恳请下答应了,但明确告诉他:“下去后,工资乡里领,原有待遇不变。”但老惠坚定地拒绝了,他说:“陈书记,你们要我去工作,还是给我养老?党委同意我下厂,我就住到厂里去,工资厂里领,这份皇粮我不能要,要想改变面貌,必须把自己与企业职工捆在一起”。

退休后,惠荣岐成了村里的义务宣传员。在他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准备了茶水,自费订阅了报刊、杂志,购买了血压计等。每天,许多村民都乐意来这里坐坐,与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书记交流谈心。村民彭某老婆身体不好,儿子残疾,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老惠帮助他联系进入乡镇企业工作,使生活来源有了保障。村民张某因患癌致贫,老惠不仅给予资助,还通过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帮助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和孩子入学的困难。村里发生兄弟纠纷、婆媳口角等都乐意来找老书记评理,老惠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这些矛盾迎刃而解。

2016年5月15日,一颗真诚、善良、质朴、仁爱的心停止了跳动。在弥留之际,惠荣岐反复交待两个儿子:“把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惠荣岐,在平淡的岁月中,用日复一日的奉献,默默无闻的付出,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老干部大学 周浩祥)

 


上一篇:为享有这种“特权”的人喝彩
下一篇:“白衣战士”奉献精神与高尚品德的展现 ——抗“疫”一线英模人物事迹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