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文苑天地
文苑天地

新河畔寻访遗踪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0-05-15

散步经过万善公园的“乡贤小道”时,我总会细细阅读排在第一位的乡贤方逢时的事迹介绍。当年,他主持疏浚了张公坝河(即现今的新河)。

前年,我参与《宜兴山水》撰稿,在撰写“新河”文稿时,通过查阅《万石镇志》,得知此河历史上叫张公坝河,后又研读了市史志办点注本《(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张公坝河”和《(万历)重修宜兴县志》中“知县方逢时穿张公坝河”专条。我不仅对新河(张公坝河)的疏浚史实有了深入的了解,更被大旱之年知县方逢时捐俸发仓禀,义士史恭甫好义乐施,开挖河道造福万石的壮举深深感动。

方逢时(1523—1596年),字兆行,一字行之。嘉鱼(今湖北省东南部)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嘉靖二十一年授宜兴知县,此时他“年甫十九,精明练达,剖决如流,案无滞牍”,是个青少有为的能臣干吏。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宜兴大旱,“县东北张公坝地势高亢,故有河岁久湮废,罹旱灾尤甚”。方逢时亲往实地察看旱灾情况,发现“水道不能者数十里,民甚病之”。面对严峻的旱灾,他深感“天下河渠,系民生利病者甚至巨”。毅然“躬莅规画,南起万石,北讫黄土,中有六坝,悉穿为渠,每坝址仍跨梁以利涉”。可是大旱之年,“饥馑之年,民力不堪”,他便“谋为捐俸发仓禀之事”,对民工实施“计户派夫,计丁给米”的办法,此举,“不惟民溉灌之利,而且隐寓救荒之策”。方逢时的“疏河利民”之举,深深感动了溧阳大户史恭甫,他“自愿捐利助役,发巨艘运米五百石于河上”。在方逢时的带领和好义乐施之士的资助之下,经万石百姓的奋力拼搏,张公坝河终于疏通,沿河两岸百姓再无水旱灾害之虞。

漫步在新河河畔,回忆着历史,又想起一些记忆中的遗踪,便沿着河畔寻访采风。从与殷村港直通的新河起点开始,儿时就读的万石小学就在此河东侧。小时候那座叫做“万石桥”的古石桥,已经在1975年冬殷村港拓宽时拆除了,后改建成了水泥平板桥,并更名为“新河桥”。我心想这座古石桥说不定就是当初方逢时“每坝址仍跨梁以利涉”时建造的,可惜已被拆除了,只留存在万石老人们的记忆中了。

来到余庄大村上,想寻访儿时到同学家玩耍时经过的那座叫“余庄桥”的小石桥时,听村上的曹大姐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底,因道路往南移,新建了平板水泥桥,仍旧叫做“余庄桥”,因不再需要此桥,加上年久失修倒塌了,干脆就拆除作为建筑材料,几位熟识的老人对此都唏嘘不已。儿时就听村上长辈说,新河的河床是“活龙地”,现在周边建起了“中首国际石材城”,百姓靠着场地、大棚的租赁,钱袋子都鼓起来了,我笑着与他们说:“活龙地现在可火起来了!”

新河到了余庄电灌站,就从南北向改为向西穿过342省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余庄电灌站南侧,有座小砖瓦窑,我家中建造小平房时来此装运过青砖瓦,现在只剩下个窑墩了。我心想,当年方逢时疏浚此河时,不仅利于灌溉,还为后人到粮管所售粮、运送货物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过了342省道,新河又南北向流经余庄村的油塘桥、闸口陆圩与南漕交界的陆垫徹桥,原来的桥也改建成水泥桥或灌溉渡槽。到了南漕村的大坝桥与马庄村的湾里交界处,原来有个汇龙浜。听马庄村徐焕斌老书记介绍,当地老人们传说,当年方逢时想利用汇龙浜的河床,走近道直接通向漕桥河。但民工们当天将河床挖好,第二天就会被淤泥塞满,所以久挖不通。人们说,这是活龙地,要在收工时,将铁锹、铁钯等插在河床中,让他翻不起身来。方逢时听到河工遇到不便,就亲临现场,得知此地名叫汇龙浜,便决定保存此活龙地,利用轩庄浜和梁家浜的老河床,转道向西边的经轩庄、梁家自然村接通漕桥河。现在新河在汇龙浜转弯地方的村庄因而得名“湾里”自然村。从这个传说中,可见当年开挖时的艰辛。

现在轩庄浜上,有一座南北向的轩庄古石桥。据《万石镇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明代,开始是木桥,徐焕斌老书记分析,很有可能是当年疏浚新河时建的。他还告诉我,现在的古石桥是清代一位途经此地的胡老三商人,连人带马从木桥上跌入河中,被村民救起后捐资建造的。

方逢时先后迁宁国(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知府、巡抚辽东、总督山西军务,累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他虽屡次升迁,但心中时常惦记着万石张公坝河的近况,可见他对万石百姓的关切之深。在万历年间,“官至司马,追思其功,移文立石于接官亭之左”时,他强调不要只记着他个人的功德,忘记了当年史恭甫的义举。立石为记时,亲自撰写记文(收录在宜兴老县志中),将史恭甫的义举一并记之。方逢时确实是个不居功自傲,褒扬义举的朝庭重臣,也难怪他奉调时,包括万石百姓在内的宜兴人,“人情甚不平之”,舍不得他离开呢!

尽管历经470多年的变迁,当年方逢时疏浚的张公坝河(新河)依旧在为当地百姓提供灌溉便利。河上桥梁因道路拓宽、改道,或易地或原地改建,或将木桥建成石桥、或将石桥改建成水泥桥,古遗足迹难觅。只有轩庄自然村上,保存有一座清代时由当年原木桥改建的古石桥,这座古迹连同各种民间传说使我此次寻访遗踪之旅收获颇多。现今,万石镇还在“万善公园”乡贤小道上立牌铭记方逢时带领民工开通张公坝河(新河)泽惠百姓的功德,以让子孙后代牢记当年的壮举和艰辛。(万石镇 卢俭幸)


上一篇:桑榆暮景 诗词“战疫”
下一篇:借鉴读书经验 建设书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