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亲历垃圾分类
女儿在上海工作生活,老家在宜兴的我常会在上海住上一段日子。
那天,我和外孙在路上走着,外孙吃完香蕉一直抓着香蕉皮,我看到有一只垃圾桶,叫他去扔,他说:“那是干垃圾桶,不能放香蕉皮。”他捏着这块香蕉皮,走了15分钟,回到我们居住的小区才把它放进湿垃圾桶。
上海市从去年7月份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这种生活垃圾分类不是一般程度上的分类,而是非常严格甚至严肃的。在“分类活资源,减量美环境”的宣传中开始了生活垃圾的分类,作为我这样一个在上海垃圾分类开始后中途去的“乡下人”,还真的不太适应,有时候还要向外孙这样的小孩子学习
外孙所住的小区规定,每天两次开放垃圾箱,6点半到9点;16点到21点,此外的时间不能投放。每次垃圾箱房开放时,都有小区的志愿者在义务值班,现场监督指导,任务是与保洁工一起协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入桶工作。上海市目前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别投到相对应的棕色、黑色、蓝色和红色四只桶里。
—天上午8点多,我拿了干垃圾和湿垃圾各—包到楼下去投放,先看看那个垃圾桶是投放什么垃圾的,再按照手里拿的垃圾相对应去投放,我认为,餐桌上吃下来的骨头应当属于湿垃圾,我就按照分类把其中一袋骨头扔进“湿垃圾”桶里了。站在旁边的志愿者黄阿姨说:“不对不对,给我。”我说:“鱼骨头蟹骨头肉骨头放到‘湿垃圾桶’有啥不对?”黄阿姨说:“那几块大的肉骨头是干垃圾,质地太硬,难粉碎,会损坏湿垃圾末端的处理设备。”我问:“那么蟹壳呢?”黄阿姨说:“也是干垃圾,但是点心店买来的蟹壳黄就是‘湿垃圾’了。”我朝她笑了笑:“谢谢阿姨!”
一会儿,一位老爹把包东西“咚”地—声扔进“有害垃圾”。黄阿姨马上捞出来,问这么重的是啥?老爹说:“是吸铁石,有磁性的东西有害。”黄阿姨说:“吸铁石没有毒,属于干垃圾。您的袋里好像还有香烟屁股。”老爹说:“香烟屁股也有毒,我拿几个水,撒在花上,叶子就不会生虫。”黄阿姨说:“香烟屁股可以燃烧分解,不是有害垃圾。”老爹轻声问黄阿姨居委会给你多少钞票—个月,黄阿姨说:“我是志愿者,橡胶手套都是我自己买的。”
在倒垃圾的人群中,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或者电动车,他们走到垃圾房里面的四个垃圾桶前,仔细对照这个桶是应该倒什么垃圾,然后分门别类小心翼翼地倒进去。我注意到,在倒湿垃圾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提前打开垃圾袋,对准湿垃圾桶倒下去,并且还会顺势抖几抖,使塑料袋里不残留湿垃圾,再把塑料袋放到干垃圾桶里,接着,在垃圾房旁边的水龙头上放水洗洗手。
我们家里一般有干、湿、有害三个垃圾桶,经常用的是干、湿两种垃圾桶。从我的经历看来,最难分的就是湿垃圾,由于湿垃圾几乎每一顿饭后都要处理,吃剩下的菜要倒进垃圾桶,必须先把汤汤水水过滤掉了,再投放到湿垃圾桶,绝对不能随心所欲。
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新时尚。融入现代生活,就要跟上潮流,与时俱进,不是吗?咱们宜兴很多居民小区也已经开始垃圾分类了!长此以往,我们的生活会更美丽!(和桥镇 蒋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