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工作期间令我最难忘的两件事
1955年我从省锡师毕业后,被分配到最艰苦的苏北泗阳县工作30年。期间,令我终身难忘的是筹建八集中学与收获爱情这两件事。
1957年暑期,在穿成中学任教两年的我,接到县文教局指令:调戴锡南同志到八集中学任教导主任(主持工作),并在地方党委领导下负责筹建该校校舍,以保证新学期顺利开学。刚满21岁的我,对此调令感到既兴奋又畏难。兴奋的是,泗阳的教育事业将要有飞跃式的发展,作为青年一代的我对此理应有所作为;畏难的是,我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师,从来没有建校和办学的能力和水平。但我坚信,只要有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思想和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就一定会有新的成功与收获。
我到八集后,向公社党委汇报了县文教局建设“八中”的设想。在没有资金、物质短缺的情况下,党委根据当时农村实际情况,制订了统筹各大队与公社机关事业单位调拨建校材料的具体清单,交给我和刚到任的学校会计两人,并指派我们负责接收登记并看管。接着,我们选择在新校址内两座坟包之间搭起了一个小帐篷,作为会计和我两人临时住宿地和建校材料接收看管处。大约10天左右时间,各单位按规定分别送来了盖笆墙房屋的材料,其中有做柱子桁条用的各种杂木,做房屋墙围用的高粱秆,盖屋顶用的麦草,还有石灰、水泥等。说干就干,日夜兼程,不到一个月时间,两栋简易校舍拔地而起,给新学期开学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学校设施方面,教室内一半的桌椅板凳是当地泥瓦匠和木匠参与制作,还有一半是新生从各自家中带来的。少数住校生和老师暂时借住在附近的小庙和民居中。
在泗阳“八中”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条件差些,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确实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种艰苦的教学环境、简陋的教学设施、简单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磨掉我办学创业的信念、憧憬和梦想。我亲眼见证泗阳人民白手起家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雄心壮志,十分珍惜这个学习做人做事、磨练意志毅力、发挥青春年华的极好机会,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成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和勇于责任担当的干部。我内心深处更感谢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和泗阳人民的抚育呵护。近期,从泗阳传来新信息:穿城和八集两所中学原来校舍均是茅草屋的初级中学,现在都已晋升为砖瓦结构、设施齐全的新型高级中学了。
“人生是一幅风景,爱情是一束鲜花”。我在八集中学既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经熟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爱妻,她是常州人,在另一个公社支援泗阳农中教育事业,居住地距离八集镇至少有50-60里路。因当时交通与信息工具少,我们只能通过书信和步行交流、来往。后来我购买了自行车,星期天可用它来接送妻子,并偶尔载她一起到县城逛游。我们之间的感情逐步升级,直至国庆十周年之际去北京旅游结婚,并有幸在天安门广场看到毛泽东主席检阅群众游行队伍时的光辉形象。(市委宣传部 戴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