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西桥好》有感
·“书香溢晚霞”征文·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的陶行知,于1934年1月在周铁分水西桥创办了西桥工学团。新学校一开校,吸引了附近16个村庄100多个孩子上学。不久,陶行知又陆续派来6位“小先生”,其中最小的仅14岁。当时,张劲夫也到校作过演讲。陶先生满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关心支持着这所乡村小学,送书送教具,百忙中亲自前来看望师生,还时常写信鼓励,他动情地赞叹:“西桥,西桥,你像冬天的阳光,向大地照耀……”
西桥工学团是当时苏南唯一的农村学校,秉承了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理念: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教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要有“爱满天下”的情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生活教育就是指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会学习的人可以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在生活中形成技能,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应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以种地为例,要种好粮食、经济作物,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到田里去亲手做,必须在田里学,田里教。只有善于动脑又动手,也就是“手脑并用”,才能丰产丰收。
1935年,在西桥工学团创办一周年时,陶行知先生写下了《西桥好》的诗篇:“西桥好,你是饥民队的大饼、油条,你是穷人过冬的大棉袄;你的小孩都做了小先生,先生虽小志不小;你的老人都做老学生,学生虽老心不老。西桥好!没有一个地方再比西桥好。”朴素的话语中透露着陶行知先生对西桥的赞许,对改善当时中国教育状况的殷切期望。期间陶先生还给西桥工学团题词“明天太湖之滨,更新更美好!”
20世纪90年代,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曾给西桥小学亲笔来信,深情回顾了他与西桥的缘分。只可惜这封珍贵的信件已散失,这成了西桥人之憾。现坐落在西桥南堍的陶行知纪念馆就是当年公学团校址,馆内陈列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图片介绍及其创办西桥工学团的历史资料,展示了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爱满天下”的伟大精神。80多年过去了,西桥旧貌变新颜。陶先生留在这儿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周铁人民崇文尚德、砥砺前行。
陶行知为周铁人树立了历久弥新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周铁镇历届党委政府奋发图强、不懈努力,周铁镇如今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还被评选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中国最美村镇等。诸多国字号荣誉称号,相得益彰,弥足珍贵,既表明过去的成就,也昭示着未来的发展——“古镇儒风、湖韵周铁”的明天将更加光辉灿烂!(周铁镇 赵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