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烙印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香溢晚霞”征文·
纵观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从中共建立到十九大的召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历了翻天覆地沧桑巨变,其间的艰难困苦和酸甜苦辣是一段民族记忆,深深地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
七年,在中华民族的国家历史上,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七年,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却是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七年,而习近平主席的七年留给了我们难以磨灭的感动和鼓舞。从1969年到1975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受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习近平同志从首都北京的城市坐着绿皮火车和毛驴车到了陕西黄土高原的农村,当时他才15岁。
每个人都有过15岁,对于70后、80后、90后乃至现在的农村和城市青年来说,15岁至22岁的时光不尽相同,有在家种地务农的、有在外打工挣钱的、有在学校寒窗苦读的、还有辍学上网混日子的,甚至有在监狱服刑改造的,有的人经历了苦难和贫穷,有的人享受着安逸和富贵,有的人早早觉醒,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经历了学习工作干事创业,有的人热衷着网络酒吧唱歌娱乐。但是习近平同志却在黄土高原拦河打坝、挑粪拉煤、建沼气池、办代销点、吃玉米“团子”、当村党支部书记。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长时间无法平复自己跌宕、起伏、复杂的心情,也久久无法落笔书写出我的种种感受。这种感受,是震惊、是振奋、是激动、是感慨、是感动、是自卑、是自责、是苍白、是充实、是激励、是鼓舞、是鞭策、是警醒。
时势造英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天之骄子,毛泽东、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暂且放下这些英雄和伟人不谈,因为他们的故事便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家喻户晓。对于习近平同志来说,时势造就了他的平凡。他的平凡,在陕北农村度过,当了七年的“农民”。这段平凡,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今天的中国,注定因为这段平凡而“不平凡”。这一系列的平凡经历造就了习近平同志的平易近人和敢于担当,造就了习近平同志“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决心和态度,造就了习近平同志为广大群众在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提供坚强保障的坚定信念,甚至可以说缔造了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新征程新篇章。未来的历史会如何评价他是未知的,反正现在全中国人民都叫他“习大大”,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英雄的称谓。
很多人对陕西黄土高原农村的印象只停留在白羊肚头巾、土炕窑洞、黑面馍馍、沟壑纵横等这些电视剧画面上。甚至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陕西就是由十三朝古都西安、革命圣地延安、羊肉泡馍、擀面皮、臊子面、信天游等这些名词组成的,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玉米团子”、跳蚤虱子,更不知道什么叫做饥饿和贫穷。但对于那个年代的贫苦生活,我是有亲身体会的。习近平同志15岁时便从北京火车站启程,踏上了知识青年下乡的旅程,与他挥手告别的只有他泪流满面的姐姐。他的父亲已受到迫害。他背负着巨大的家庭压力,以坚定意志在梁家河住窑洞、睡土炕、捉虱子、干农活、挣工分、穿棉袄、吃糠菜,宛如一个农民,但他在那样的环境下却从不放弃读书、学习的机会。突然想起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似乎就是习近平当年的真实写照。
有一本书,叫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影响了一大部分的年轻人,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国家主席是如何炼成的。从一个年纪最小的知青到村支书的成长,习近平和梁家河的群众打成了一片。他为大家修建了沼气池,让煤油灯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动员村民修大坝,使土地得以灌溉,肥沃至今。他让我们看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为民谋福、敢于担当、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到“三严三实 ”活动的开展,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榜样。
“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多人都很惊叹,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说话办事很接地气,行为举止很和蔼可亲,对基层群众很重视关心,原来这一切都源于他七年的知青岁月。估计任何一个外国的元首和总统,都没有想到:一个14亿人泱泱大国的国家领袖,居然做过七年的陕北农民。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刹住了“吃喝风”,精简了会议,杜绝了铺张浪费,一度让老百姓拍手称快,也曾使得部分人皱眉抵触。但是,只要你是一个共产党人,只要你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你就能够深深地理解习主席的良苦用心和高屋建瓴。难道你愿意看到这个社会到处是潜规则,到处是卖官蠹爵,到处是贪腐受贿,到处是流离失所?我想这绝不符合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或普通老百姓的意愿。
走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为民、谋事,什么叫做务实、担当。所有的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凡和平淡,你甚至会觉得,习近平在陕西农村就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做下任何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大事。但是你又会发现习近平的不简单不平凡:他是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大队的知青,他是那些知青中唯一一个当过村支书的,他是带着满箱子的书籍到了黄土高原的,他是一个在特殊背景身份入党的青年,他带领着梁家河的群众修建了大坝,他让梁家河群众建起了沼气池,他协调创办了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至今,梁家河的村民还无法忘掉近平同志,因为他解决了群众的耕地、灌溉、燃料、照明、商品等一系列问题。后来,习近平同志离开梁家河上了大学,再后来,习近平同志当了县委书记、省委书记、国家主席。如果没有这七年的知青岁月,那么事情会不会是另一番结果?生活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庆幸。我们庆幸拥有这样一位领导人,庆幸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庆幸国家的繁荣富强,庆幸有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庆幸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党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的标准是什么?群众判断一个党员干部好坏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心里是否装着老百姓,能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能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能不能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能不能促进党群、干群关系。于是孔繁森、焦裕禄式的领导干部成了我们党的榜样和楷模,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问心无愧。习近平同志在陕北农村插队期间,一心想着让老百姓种上地、浇上水、有燃料、有照明,于是他修大坝、建沼气池。这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的田福军,他的理想就是:“让黄原地区的人,都吃上白面馍馍。” 正因为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群众,装着国土山河。
习近平主席为什么要带领我们共筑“中国梦”,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加强广大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因为有些人信仰缺失、信念动摇、意识形态出现偏差、“三观”发生扭曲,官运亨通、金钱至上、一夜暴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贪图享受、炫富出名成了王道和追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修身律己、谋事做人、干事创业的参照标准和学习方法。我虽只是一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长期以来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己所能服务好群众,目前也已退休,但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应贯穿一生,服务人民、服务大局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七年,人生有多少个七年?
七年,习近平同志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献给了黄土高原和陕北农村,献给了人民群众,献给了党和国家!
我们过去、现在、未来所经历的,也是我们的国家所经历的。所以,每一段历史的记忆,都会是每一个人身体和灵魂的烙印。而习近平同志的七年是一个国家的烙印!国家烙在我们每个人上的印,是梦、是魂、是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憧憬。(市公安局 赵一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