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和不搞特殊化的典范 ——学习《陈云人生纪实》一书札记
·“书香溢晚霞”征文·
《陈云人生纪实》是2011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讲述了陈云从投身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到参加革命工作和改革开放工作的极不平凡的一生。笔者读后深受教育与启迪,本文仅从陈云同志淡泊名利和不搞特殊化两个方面讲述他的故事。
淡泊名利的光辉典范。在陈云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其淡泊名利、谦虚低调的品格和风范在党内是很有名的。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他就说:“假设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陈云晚年酷爱书法,写得最多的作品之一是“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1951年,苏联政府送给中共中央五位书记每人一辆吉普牌轿车。陈云知道后,怎么也不肯要,硬是退了回去,仍要乘坐原来的旧车,他说:“我不能跟毛、刘、周、朱(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一个规格”。供给制改工资制时,有关部门把党中央五位书记定成最高级别一级,他仍以同样的理由拒绝,将自己降为二级。身为五位书记之一的陈云,只有两套毛料中山装,分别是1952年到苏联及1954年到越南访问时做的,后来就成了他的“礼服”,只在过节或接见外宾时才穿,平时穿的都是布衣布鞋。他一家人平日粗茶淡饭,生活极其俭朴。他的“吃饭要照镜子”理论一度成为美谈。所谓“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要把饭菜吃完,而且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迹,盘子干干净净像镜子。
不搞特殊化的典范。对整顿党风这件事,陈云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重视。要真正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个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他身体力行,对亲属“约法三章”,不允许家里任何人搭乘他的车、接触他看的文件、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陈云特别交代,孩子们上下学不许接送,不许搞特殊化,要让他们从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和生活。
在文革中,教师一度被骂作“臭老九”。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陈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忧虑。他让秘书朱佳木转告有关领导: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教师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1982年,其次女陈伟华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陈云却对女儿说:“现在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你是师大毕业的,应该教书。”在慎重思考了父亲的话后,陈伟华做出了一个在别人看来颇为意外的决定,她自愿放弃在机关的工作,到北京一所中学当起了历史教师。“我举双手赞成!”多年后,陈伟华依然记得父亲得知自己决定后兴奋的样子。1985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陈云为祝贺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题词“为人师表,无上光荣”。这八个字既饱含着陈云对广大教师的赞扬与希望,或许也隐含着对女儿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自觉投身教师队伍的肯定与欣慰。
为了“不搞特殊化”,陈云还制定了“三不准”家规。在给表弟的信中,他一再告诫道:“千万不可以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这是决不允许的。”儿子陈方说:“父亲常教导我们怎么做人,怎样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做一个普通人,不能以革命功臣的子女自居。”当18岁的小女儿陈伟兰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西藏时,曾找到父亲表示想留在成都,不想去西藏。陈云这样教导女儿:“再大的风浪你也不要怕,别人能去,你也能去。”陈伟兰回忆说:“在西藏我虽然吃了很多苦,但一直想着父亲的这句话,心里就好像很有底气,就是想努力克服这个困难。”
1983年春节,陈云把一批革命烈士子女请到家中,语重心长地说:“中国革命特别艰难,牺牲的人太多了。我们的新中国,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你们应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1995年4月10日,有着70年党龄的陈云同志在北京病逝。几架图书,十几箱评弹磁带,不到2万元的稿费存款,这些就是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为崇高理想信念奋斗一生的陈云同志的全部遗产。陈云同志永垂不朽!(市委宣传部 戴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