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生态文明在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360页)宜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带领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我作为一名老环保工作者,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发展走上新道路
本人自幼生长在宜南山区,享受天目山余脉的绿色风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一度走过一些弯路,到处开山采石,炮声隆隆,灰尘滚滚,原来的绿色山坡满目疮痍,令人痛惜。经过多年整治,逐步恢复了生机,许多残山剩水变成了新的旅游景点。
我的老家湖㳇镇通过“压减”落后产业产能,不断“新添”山水交融美景,两年前成功吸引“雅达·阳羡溪山”这一投资达80亿元的项目,昔日开矿留下的“伤疤”也被巧妙地修筑成矿坑体育公园等一系列亮点景观。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雅达·阳羡溪山小镇正式对外开放,主题灯会、集市等一系列夜经济活动点亮山村,填补了旅游度假区夜间游的空白。为进一步感受宜兴一流的生态宜居环境。重阳节,本人与一批老年诗友再次登临阳羡溪山,有感而发,填小词一首《渔家傲•溪山重阳雅集》:
阳羡湖清千嶂抱,溪山映水金光耀。康养新居生态好。重阳到,骚人雅集欢声笑。
登阁高歌心未老,诗词吟诵珠玑妙。书画弹琴才艺表。翁媪俏,探寻坡迹君行早。
监管形成新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法行政,又无现成的统一模式,贵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市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长效监管的有效制度。大力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机制,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主动建立市级生态环保投资基金,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积极实施体现生态引领的考核体系,构建相互联动、综合监管的环境监管模式;不再以“产值论英雄”、“排座次”,而是重点突出了生态环境、特色发展,生态型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不低于40%。一系列创新制度的深化和落地,我市生态环境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市广大干群注重保护绿水青山,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尤其是2018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近三年来,全市共关停化工生企业300余家,超额完成“减煤”“减化”任务,2000余家“散乱污”企业关停、治理到位。同时,全力抬升生态环保基线。扎实做好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26项重点治太工程高效推进、完成投资7.5亿元。完成36公里污水主管网、26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主体工程建设,河道综合整治、污水厂提标改造等工作同步推进,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83.3%。174项年度大气治理重点项目完成率达6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8.5%。正可谓:“钢刀绿盾防污染,生态文明谱锦篇。”
巨笔绘出新蓝图
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手笔,为宜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2019年,我市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1只,完成年度计划的141%,中环领先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一期、中环扬杰半导体器件封装、文灿新能源汽车等轻量项目相继投产。
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不仅为打造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夯实了基础,而且为宜兴深耕上海、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2020年上半年,宜兴(上海)经贸文旅合作洽谈会在沪召开,又是我市充分发挥优势,吸引优质资源,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一笔。投资约10亿美元的南园城乡融合发展文旅实验区项目、投资10亿元的环保装备标准化工厂与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等37个批次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涉及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智能化改造等多个方面,总投资达231亿元。
我市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巨笔,精心描绘绿色发展新画卷,正在吸引更多人才和客商来宜投资、创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往开山采石的张渚镇,如今美丽乡村建设由点成片,吸引了百亿投资大项目——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窑湖小镇。曾经远近闻名的“化工之乡”周铁镇,对化工企业持续实行关停并转,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绿色发展典范,投资200亿元的大拈花湾项目在这里成功签约落户。央视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令我兴奋不已,习作小诗一首《绿色陶都颂》:“陶都大地百花开,蝶舞蜂飞引客来。绿水青山增硕果,笑颜频闪中央台。”(市生态环境局 石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