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文苑天地
文苑天地

读《夺冠》有感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0-10-26

·“书香溢晚霞”征文·

 

前段时间,带着对青春时期重大事件的回忆,我读了《夺冠》(原书名《中国女排》)一书。意犹未尽,国庆期间,又专门去影院,观看了由此书改编的电影《夺冠》,更是变无声为有声,变模糊为生动。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描述,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插曲中的一串串音符、一句句歌词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有震撼、有感动、有回味、有感悟。

“女排精神”振奋了一代人。最初的镜头让我们这些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感到格外熟悉和亲切:北京大街上穿行的自行车流,路当中身着老式警服的交警,斑马线上衣着样式、颜色单调的姑娘们,路边影院墙上贴着的郭凯敏、张愉《庐山恋》海报。由此切入主题镜头,展现的是漳州国家排球训练基地女排姑娘的训练场景。时代背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国家从封闭落后开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开展“四化”建设。当时工业落后,经济不发达,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一个提振、激发民族精神的事件出现。中国女排担当使命,负重拼搏,在1981年日本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上,一举夺得冠军。当女排姑娘相拥而泣时,国内围坐在黑白电视机旁观看转播的人们早已离开了电视,涌向街头……国人振奋了,欢呼了,自豪了。之后的女排世锦赛、奥运会,三连冠、五连冠,也让人们认识了袁伟民、郎平、孙晋芳、周晓兰、陈招娣等,更认识了“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振作了中国体育,也激发了中国各行各业奋勇向前,我们从此不卑不亢面对世界,我们从此开始了体育兴盛时代,我们从此开始了强国之路。“女排精神”伴随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之路。

“体育精神”的回归。体育的本源是强身健体和竞技娱乐。特定背景下的“女排精神”超越了体育的本源,起到了激发民族斗志、增添民族豪气的作用。但“女排精神”的光环也让之后的队员和教练倍感压力,这种压力甚至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压力束缚了队员的手脚和情绪,影响着正常的技术发挥。书中描述了这一场景,一名外国友人在一次大赛前问时任中国女排总教练的郎平:“你们中国人就这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吗?”郎平没有问答,只有沉思。对着训练一直不在状态的主力队员朱婷,教练郎平大声发问:“你为什么打球?”“为爹妈。”“那你永远打不好球!”被激怒了的朱婷说:“为了成为你。”郎导平和而坚定地说:“你要成为你自己。”在大赛前,郎导大声告诫队员:“打出你自己的排球,放松了打,豁出去打!”看得出,郎导一直在寻找体育人应该有的“体育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立“女排精神”的老女排主力队员“铁榔头”正担任美国国家女排总教练。美国女排与中国女排在决赛时相遇已经让全中国人感到非常纠结,更让国人接受不了的是美国队胜了中国队。影片在赛前安排了中美两队教练间的对话,郎导话语低沉缓慢,她的最后的一句话是:“我现在是职业体育人。”让人感受到了她心态的平和。这正是体育精神的回归。“体育精神”也应包含在“女排精神”之中,我们要“女排精神”,我们也要“体育精神”!

“用微笑面对蹉跎”。这是影片片尾曲的一句歌词,是对中国几代女排人经历和心历的刻画,也是对所有体育人历尽艰辛的,特别是面对失败的心态描写,也更应该是对我们所有人人生的启迪。人的一生,应该有追求、有作为,要有“女排精神”,顽强拼搏,迎难而上,成就自我;也要能够经历磨难,百折不挠,不言放弃,要“用微笑面对蹉跎”。中国女排,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女排到再登冠军宝座的新女排,常常是在最后的决胜局艰难地得到最后一分。夺冠后,最初的欢呼往往会转为百感交集的相拥而泣,是因为这背后包含了多少数不尽的曲折、磨难、纠结、挣扎、痛苦、伤痛,期间只要有一次选择放弃,就不会有最后的夺冠。命运对女排是如此,对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学习“女排精神”也要学会“用微笑面对蹉跎”。

“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这是剧中,教练对中国女排队员说的。它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每个队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说“我打好了”、“我没问题”、“我没失误”,而是要“我们打好了”、“我们没有短板”;二是排球比赛本身就是整体作战,要求队员要有团队意识和配合作战能力,每一次的防守反击,每一次的组织强攻,都是一次配合作战,要求个人的单兵实力在整体配合中发挥作用。一次重扣得分,观众往往会为主攻手喝彩,但懂球的人更会为一传的到位、二传的灵活给球鼓掌,为整体的协调配合鼓掌。从协调作战的角度看,整体配合协调是女排夺冠的核心要术;从女排队员在训练、比赛、生活中一起吃苦、一起拼搏、一起流泪、一起夺冠的角度来看,“女排精神”还包含了“团队精神”。这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也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要忘记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更能克敌制胜。严冬到来,抱团可以取暖;面对敌人,协作可以取胜;遇到困难,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破解难题。总之,个人永远是渺小的,面对未来,要想到“我们”!(市公安局 吕一平)


上一篇:走进宜兴党史陈列馆
下一篇:重阳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