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家与国,俱已旧貌换新颜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灰白参半、斑驳得看不出原貌的石灰墙,纹路错杂、陈旧得可以放进博物馆的门板、课桌和长凳,忽明忽暗、透风漏水的课堂,还有一个常年手里提着一个大搪瓷杯,啰里啰嗦却又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师……恍惚间,真切的记忆似乎与电影画面重叠在一起,我仿佛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课堂,正用着自己唯一的一支铅笔记着笔记……
在电影中,已移居国外的范老师因病被困在了记忆的一个片段性拼图——他在贫困山区望溪村小学的最后一课中。为了帮助他走出这段拼图,他曾经的学生试图重现当年一幕。学生们大费周章地为他还原了一个破落的教室和周边环境,让子女们冒充当年的自己,甚至用水管、铁皮等道具营造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效果。这番苦心确实让范老师回到了1992年的那一天:他怀着对村小的不舍和对每个孩子的关爱,讲着离别的叮咛;又为了让一个孩子能把自己画的学校设计图着上彩色,冒着瓢泼大雨回到家中找到颜料,却又在回校路上摔倒在桥上,颜料全都被大雨冲在水里,最终也没能画成“彩色学校”。
这是《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课”单元中的一个场景,也是我记忆中的一个情景。作为一个在农村成长、在镇里学习和工作大半辈子的乡镇干部,可以说,“最后一课”这个单元讲述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我身边乃至我自己身上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就如电影里范老师回忆中那样,自行车是出门的重要交通工具,青石条垫着的黄泥路已是村里最好的道路,下雨天屋顶漏水再正常不过,停电犹如家常便饭,学校里上课是要靠人打钟的,画水彩画的颜料更是闻所未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周铁小学当代课老师。周铁小学是镇上的中心小学,比电影中的村校条件要好得多,但校舍是低矮的平房,阴雨天需要开着昏暗的电灯上课;操场是泥土地,下雨天是没法上体育课的;粉笔一定要用到手指捏不住;学生用过的草稿纸要收集起来,可以在美工课上用来做剪纸什么的;就连一块橡皮都要切成好几块分给学生……
“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永不回头的不光是美好的回忆,也是过去的贫困落后。影片中,尽管学生们煞费苦心地想营造1992年的氛围,但时代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范老师发现他眼前这群小学生,表面看上去依然是穷困落魄的样子,但实际上却是手里拿着手机、书包里装满了彩笔、脚上穿着华丽童鞋。他有些迷茫,脑海中的拼图被打碎了,于是他本能地沿着自己当年去取颜料的那条路走过去,现实与记忆中的情景不断交错:时而是狭窄简陋的石板泥路,时而又是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时而是矮小斑驳的自建屋,时而又是高大整洁的小洋房;时而是杂草丛生的山野荒郊,时而又是游人如织、花团锦簇的旅游景区……最后,他来到了一座五彩灯光闪耀下的“彩色学校”面前,那正是如今的望溪村小学,一刹那间,对于家乡过去的记忆破碎了,崭新的面貌浮现了。
在我的生活中,发展变化也是如此的大与快:新的周铁小学也在去年建成投入使用了,这不正是电影中的“彩色学校”吗?高大雄伟的欧式建筑,宽敞整洁的运动场地,现代化的电脑授课,清雅别致的绿化盆景,这些都是我当年从未想过的事情。很多人看到周铁小学,都会由衷地感慨一句:“修得跟外国学堂似的。”除了周铁小学,周铁工业园区的兴建、老街旅游的开发、“大梦想城”的开张、宜马快速通道的建设等等都是家乡的新面貌。这和四十年前的周铁镇相比,不啻云泥之别,就连我在北京工作的儿媳妇回家时都说:“这儿一点也不比北京差呢!”
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四十年来家与国,俱已旧貌换新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周铁人,一个在家乡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乡镇干部,我是家乡变化的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家乡的新面貌,主要依靠的是党的领导和家乡人民的勤劳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空话,从党中央到镇党委,都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社保工作的共产党员,我可以骄傲地说:每一个人民群众的困难,党都始终记挂着。正如电影中“北京好人”单元所反映的一样,社保、医保已经覆盖了家乡绝大部分人口,镇上5万多人早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党始终把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就我们周铁镇而言,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波折,比如97年的集资风波、98年的大洪水、2007年的太湖水质危机等,但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一克服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父辈的筚路蓝缕,到我们的艰苦创业,再到下一代的开拓进取,党始终是我们最明亮的指路灯、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坚实的后盾。家乡人民更是敢闯敢拼,不畏艰险,能吃苦、肯吃苦,从乡镇企业到民营产业,从化工生产到机械装备的智能制造,不断开拓创新,闯出了属于今日乡镇的一番新局面。
恰逢今年中秋和国庆在同一天,阖家团圆和举国欢庆合二为一,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人的家乡发展了,劳动成果凝聚在一起,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国家富强了,才有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千千万万人的家乡才能更加美好。我认为,想实现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就必须将小家的前途和大国的命运紧密结合,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了实现家庭的兴旺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周铁镇 张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