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宜兴茶 ——阅《一本书读懂中国茶》有感
·“书香溢晚霞”征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全国各地名茶众多,有杭州的“西湖龙井”,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安溪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湖南安化的“黑茶”,安徽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河南的“信阳毛尖”。这些名茶都各有清香雅气,我也都品尝过,但是,喝来喝去,我还是独爱我们家乡的“宜兴茶”。宜兴的茶主要有“宜兴红茶”和“阳羡绿茶”,对外总称为“阳羡茶”或“宜兴茶”。据考证,宜兴产茶早于东汉末期,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盛赞阳羡茶,唐代茶圣陆羽称阳羡茶“茶香冠世”;唐代诗人卢仝题诗“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明末清初的刘继庄在《广阳杂记》里讲“天下茶品,阳羡为最”。
宜兴山区几乎都产茶,改革开放前,以川埠的“茶科所”、湖㳇的“阳羡茶场”影响最大。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宜兴的茶叶生产,现在,湖㳇山区、川埠山区、洑东山区、茗岭山区、太华山区有私人茶园众多,春天一到,茶香飘散。宜兴茶在清明节前开始采摘,而宜兴人,特别是丁山的陶工,都以能喝上清明时节上市的“明前茶”为荣,真是“春风暖江山,山山有茶香,天子尚未喝,百姓已先尝”。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吃遍天下好茶,年过八旬时欲退位,近臣劝谏“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对以“君不可一日无茶”,成就了流芳百世的佳句,真给人一种“鬓丝几缕茶烟里”的印象。有道是人生就是茶,餐饮之前要吃茶,家里来客要敬茶,我的后半生就在“茶烟轻飏落花风”的生活画卷里。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宜兴红茶的茶水里泡大的。我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陶工,当年的陶工干活辛苦,而且为了使坯件干燥,必须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起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喝早茶的习惯。那时镇上有家著名的茶店叫“南园茶社”,每天天不亮时,许多陶工就陆续拎着一把紫砂洋桶壶到茶社喝茶,这既是生活的习惯,也是交流信息的场所。我少年时期就常常跟着父亲到南园茶社喝茶听故事,时间长了也对宜兴红茶上了“瘾”。
我喝茶,年少时上过茶馆,喝过“大壶茶”;青年时,好茶叶买不起,喝过防暑降温用的茶叶末泡的茶;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喝茶也考究起来,有口福享受到我们宜兴的好茶了。宜兴的红茶、绿茶各有自己的香味,湖㳇的茶有竹海毛竹的竹香,洑东的茶有太湖边芦苇叶的粽香,太华的茶有云湖水源头的清香。我也从喝茶品位的“步步高升”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真的过上小康生活,甚至是较为富裕的生活了。我从喝茶时,对茶,特别对宜兴茶,产生了一种感悟:
茶,是一种洁净的文化范围;
茶,是一种平淡的精神境界;
茶,是一种生活的优美素养;
茶,是一首清雅的人生诗歌。
中国茶人自唐代开始就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古今茶人常把温盏、投茶、沏泡、品饮、收杯、洁具、复归,视为是一次与大自然亲近融合的历程,是茶道精神的体现。中国茶道,源头在道家,核心在儒家,发展在佛家。故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与佛通,通在神合,凝练出“洁”“和”“美”“雅”“清”“怡”“真”“静”“廉”“敬”“礼”“善”“仁”等等的民族精髓。把儒、释、道的众多精华文化最终归结到了“天人合一”,这是茶道的极致,也是中国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以茶悟道,可以悟出许多个层面:就社会而言,茶道是崇德贵民;就伦理而言,茶道是礼敬诚信;就人文而言,茶道是琴棋书画;就知识而言,茶道是格物致知;就哲学而言,茶道是天人合一;就做人而言,茶道是廉洁奉公;就心态而言,茶道是去浮消噪……谁能说,这许多个层面不是我们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文化主流呢?而我们今天理应择善而继承,而韬奋励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市公安局 刘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