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繁荒亦江南 ——读徐风《江南繁荒录》有感
·“书香溢晚霞”征文·
宜兴本土作家徐风先生,在他的《江南繁荒录》里,以“青玉案、声声慢、风满楼”三个词牌名作为章节名称,彰显古风古韵,描绘出和风细雨醉江南的本色景象。本书收录 12篇散文,再配以史料图片,通过人和事的记述,寄寓人文传统、江南风云、历史传奇,传达出悠远、温婉、悲凉的情思,既包含缓慢哽咽、如泣如诉、书写愁苦忧思的情愫,更暗喻一场江南嬗变正如劲风吹来。徐风追踪江南旧时模样,提炼江南人文意象,刻画江南精神符号,为我们描绘出江南的历史文化方位和文化根脉。
徐风的眼光在宜兴街巷乡村瞻望得更为深远、停留得更加持久,同时,一部看似松散,实则主线明晰的繁荒笔录,娓娓道来的不仅是一个不断升华的区域概念,更多的是记述了江南历史深厚的人文景观,探寻了造就著名的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精神内涵。
对于江南这片土地,徐风先生爱得深沉、爱得亲和、爱得具体。从历史名人,到风俗习惯;从老城街巷,到农村田野,江南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都被徐风先生以朴实、隽永、乡土、通俗的文字进行了一次传神的实录。作者寻访江南人的风与气,写尽江南的繁华、繁荣、繁盛,也刻录江南的荒芜、荒漠、荒凉。
《江南繁荒录》以“江南一壶一茶一寺的风物,一碑一谣一人的世情,流转千年化为文脉”。江南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宜兴四季分明、河湖氿岕棋布星陈,素有“太湖西岸水城”之誉。江南好水泡好茶,茶区出产的龙井、毛峰、碧螺春等闻名遐迩。宜兴自古出贡茶,令世人赞不绝口。写好茶,当然离不开写宜兴的名片——紫砂文化。对于紫砂,徐风先生是最熟悉不过的。他写过《国壶》《一壶乾坤》《布衣壶宗》《花非花》等。对于更多的宜兴人,紫砂是一丸泥土、一把茶壶、一项非遗、一张名片。然而,在《江南繁荒录》里,徐风却大胆犀利、出乎意料地用“紫醉与金迷”来写紫砂。笔触入木三分、干净利落。证书、师徒、名头,是在紫砂界生存一样也少不了的“物件”。没有对宜兴紫砂行业的深度解读,无法刻画“功利性则无处不在”。宜兴紫砂壶本是泡茶器具,与茶的结合是锦上添花。紫砂经过无数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形、神、气”,逐渐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形成“道进乎技”的文化载体。徐风先生的态度是“我一直用紫砂书写着江南文化”,而茶馆“是存放精神的一个巨大气场,是江南市井文化的一个载体”。吃茶的人无论有钱没钱,在一壶茶面前,是平等的茶客,都能独享内心的梦想与休闲。在茶馆里,品茶、听戏、谈天说地,甚至“吃讲茶”,都能把时光牵住、把平和的气场诠释到极致,“留给现实的迷路人和未来的还乡者一份永不磨灭的江南精神版图”。
最近几年,本人在参与村志编纂时,接触到了更多的宜兴名人传记、古桥、古碑,乡村遗事、渎边风情。《江南繁荒录》里的记述,以特有的笔触,用最接地气的语言,翻开了最底层的人们心底的“旧事”。
《江南繁荒录》以古碑“开篇”,寻觅江南最真实的刻录。是的,比起那些在档案馆存放着的“县志”“风土记”来说,石碑是最能“说话”的。关于古碑,在宜兴是丰富的、可见的,然而也是深邃的、悠远的。宜兴市文物管理办正在编纂的《宜兴碑刻集》,汇集了宜兴众多经典的石碑碑刻。那些碑文,可以写出更多的《江南繁荒录》。
读书,在江南文化中称为“耕读传家”。“读书而改变命运,命运又反过来重新塑造读书人。”作者不惜笔墨,记录了外交官沙祖康昔日家境贫寒、求学的艰辛;也叙述了台球名将丁俊晖儿时读书、其父亲在宜城开台球馆的往事。在这里,“耕读传家”被赋予另外一种意味,也渐变成精神的词汇。
在江南,从古至今,修桥铺路都是造福一方的善举。江南地理环境独特,人们财货流通,古时靠水路居多,桥成为往来便利的通行纽带,“水流到哪里,桥与路就延伸到哪里”。天道远,人道迩。桥与路是江南“道”的融合,直达江南文化的根基。“一座桥站在那里,也有精神上的依附,励志和感召,都镶在一块块笃稳的桥石上。”
在江南,渎边是宜兴独有的说法。渎边的风情与圩区不同,有许多的个性与情怀。作者书写的农事、农活、农时,车水、捉肥、蚕花姑娘、村干部,读来如此亲切!节场、鹞子、甜白酒、唱春,乡村郎中,写不完的回忆,道不尽的江南。《江南繁荒录》里有大量篇幅,取材于史书、村志,这是文学真实性的写照。随着宜兴村志村史编纂工作的进程,最接地气的乡土文化,将被刻录下来、留传下去、传播开去。村志,为文学创作、史学研究、资政育人提供极为丰富的史料和素材。
2020年10月24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学院教授于丹受邀来宜“雅达书院文化讲谈∙第六回”,主讲“江南是一种生活态度”,畅谈山水之雅趣、品茶之闲适,带领现场听众感受真正的江南情致。这和徐风的《江南繁荒录》的书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拟人化的比喻,把江南的人和事、物和景,描摩得活生生、水灵灵。毫无疑问,江南的人是有态度的,积极向上、勤劳肯苦;江南的生物是有态度的,蓬勃生长、丰富多彩;江南的时光是有态度的,光阴荏苒、四季更替。千年岁月,繁亦江南、荒亦江南。江南繁荒,刻录着之所以为江南的奥秘、基因、传承、扬弃。
江南,不是简单的坐标、名称,《江南繁荒录》揭示和隐喻着一个重要的解读:“当某些地方的文化以繁盛的场面呈现的时候,我们却见到了另一面的荒芜。”山水田园由荒变繁也许是幸事,但人文精神由繁而荒必定是憾事。江南精神家园的繁荣,文化传承的兴衰,正是我们必须关注,需要给予正视的客观现象。(市政法委 范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