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文苑天地
文苑天地

五代奋斗 五次搬迁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1-09-26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百年,实现全面小康。我家是五代奋斗、五次搬迁,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缩影。

我家原本住在太滆水乡闸口东张家村(现属和桥镇闸口村),世代为农。1920年,爷爷吴正君还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一伏天上午,感染霍乱细菌的他还在家挑粪下田浇乌尺(以前种植水稻,田地经过3次耘耥干田,经太阳晒到干板开裂),午饭过后上吐下泻一天一夜,因家中贫穷,加上农村缺医少药,不治身亡。后奶奶改嫁,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长伯父8岁,次为父5岁,幼为叔2岁),由太婆含辛茹苦拉扯大。伯父学机匠开抽水机,后成为宜兴抗排队水机厂工人;父亲学皮匠谋生,为新安大队首批农林干部、新安电灌站创办人;叔父18岁时即参加新四军,在村南新渎庵开办的兵工厂工作两年后因病去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土改时,我父亲是土改积极分子,我家与伯父合住的那间老祖产房屋全归伯父家名下。父母带着全家6口人,搬到同属新安行政村的尹家塘河北,住进土改分到的两开间10架头的新瓦房,其大门间6架及住房房间5架皆铺有砖块地,在当时的农村为高档住宅了。

1970年我结婚时,我还是住在那两间分到的瓦房里,我的儿子、女儿也都出生在那儿,一住就是30多年啊!我到闸口卫生院工作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一家一户放手干,农民积极性提高,口袋里的钱多了起来,银行存折上也有存钱了。一部分农户捕鱼捉蟹攒到钱,一部分农户搞家庭副业挣了钱,一部分农户买挂机跑运输致了富,一部分农户办厂开店发了财。

我也终于存到了一笔改善住房的钱。上世纪80年代初,我购买3.6m的五孔水泥楼板20块,自己摇船去分水山石矿运黄石下墙脚,精打细算砌了两间8架头1层的前进房屋,成为全村首家使用水泥楼板造房的农户。搬进这宽敞明亮的新居,望着平整光洁的楼面与墙面,妻子、儿女们都喜笑颜开。砌房时,有一次,运黄石的船超载又遇大风浪,船进了水,由于处理不及时行至马庄桥东处沉没。后经20多位亲友和村民无私奉献、义务劳动,奋战两天,尤其是国兴、正芳、益平、新年、中华、荣华等青年小伙不畏寒冷下河结绳索、摸黄石,才把沉船打捞出来。至今,我仍在心中惦念着他们的好。

1983年8月8日是个好日子,也是我家的大喜日子。这天,妻子在家中开办的新安大队第一家个体商店开张,后来生意也一直算红火。为方便广大农户粮油兑换,通过朋友介绍,我联系上宜兴油厂,不久家中又开起了闸口乡首家油菜籽换油兑换经销点。都是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我才实现了发家致富之美梦。我家灵活经营,讲信誉保质量,家中不脱人全天候服务,方便农户,最关键是兑换的菜籽出油率高,让利于农民,所以深受农户欢迎和支持。原本的计划经济下,粮管所独家经营,他们一般1斤菜籽兑换油为0.3两左右,最高也不超过0.35两,而我家只要农户菜籽晒干扬尽达标的能兑换0.4两,一般低的也在0.33两以上。这样,不仅是当地农户,就连武进的漕桥、寨桥、运村、前黄等处的农户也摇着船结伴而来兑换。那时,我家门口河中总是停满了船,最多一天兑换到一大挂机船重达18吨的油菜籽。

兑换季节,家里堆满了菜籽、菜饼、油桶,连路都不能走,商店的顾客买东西也不便。前进底层房子实在不够用了,而后进老房子破旧也不可用,只能拆除后进加高前进砌楼房,在天井中再砌三间侧厢屋,人都搬上楼住。这是第三次全家大搬迁。儿子1995年1月结婚时,我在后进重砌的新楼上为他们装修新房,后阳台用了铝合金封闭窗,外墙面用大理石装贴,这在当时也算高档次了。连在闸口乡镇政府工作的老钱乡长都对乡干部说:“尹家塘吴淦华家房子装修得不错,这几年他确实不易。”至此,我家5口人有新楼房7间,1997年1月3日宜兴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书上写明房屋建筑面积2层405㎡,这在闸口村,就是在闸口乡里,亦可为一个大户之家了。

2008年下半年,孙女要上四年级了,儿媳是和桥人,为培养好下一代,她准备下半年开学时把孙女从闸口小学转到和桥实验小学去读书,这当然是个好想法,应支持。要去和桥念书,就得在和桥镇上买房。我立即找到宜兴市台属联谊会的吴盘中会长商量,和桥实小旁的和桥庭园商品房便是其公司开发建造的。后落实购买了一110㎡的中套,并马上装修。年底前,儿子一家从闸口农村搬到和桥庭园居住,成为我们吴家第一代的和桥街上人。孙女不负所望,她学习认真、刻苦努力,2016年考取江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她学历超过我,写的文章比我好,去年毕业,已考取了江阴公办教师。

我家历经五代人奋斗百年,过上了一代比一代幸福的生活;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百年,完成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望过去,过去不负努力;展望未来,未来更加可期!(和桥镇 吴淦华)

上一篇:回味人生路 常怀感恩心
下一篇:我家三代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