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养生保健
养生保健

借鉴長寿老人的养生观,争做新时代健康老人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9-03-20
  老年人为党和人民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根据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女的满55周岁、男的满60周岁退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命活动比退休前还要长,因此,退休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事情是怎样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这里,我按照最近联合国年龄划分将“百岁以上作为長寿老人”的新标准,选择几位的“养生观”介绍给大家以便学习借鉴。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長寿老人谢觉哉在他的《長寿歌》中写道:“遇事不恼,走路不跑,吃饭不饱,睡觉要好”。他在《养生延年诗》中说:“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较小筹。明目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他的夫人、長寿老人王定国生前也说过:“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房宽不如心宽,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可以说,乐观是超级保健药,有了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
  我国佛教祖师爷赵朴初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生前曾说过:“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他又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他还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和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能处理得好,生活就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
  “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过了57年幽禁生活,主要是“读书、写字、健身、养花、种树”的简单生活。他回顾总结后说了八个字:“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这也正如古代一位老和尚(禅师)所说的那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字母之父”、原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周有光,83岁开始由爬格子写字换成电脑打字;98岁倡导“基础华文”运动;每年都出一本书,生前已出专著《比较文字学》32部,其中《周有光语文论集》一书获吴玉章社会科学奖特等奖。103岁开始,每个月发表一篇杂文。他说:“人的一生不管遇到多少困难的事,都要想得开。”人家常说,老人活一天少一天了。而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生活一天多一天。”“人不因为老而可卑”。 他还非常形象、深刻地说过:“脸上条条皱纹,是历史沧桑的记录;头上白发,那是智慧选择的颜色,作为沧桑人生的见证;拐杖是韧性坚持的象征;眼花、耳背,不等于心灵空虚;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手脚不灵,行动迟缓,这是奋斗的代价。”他还在他的《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回游的鱼群。这里的陋室只有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我们应当学习借鉴谢觉哉、王定国、赵朴初、季羡林、张学良、周有光等豁达大度、幽默乐观長寿老人的“养生观”、“人生观”、“价值观”,刚刚退休的老人要尽快地从失落感、寂寞感中解放出来,退休多年的老人要尽快地从自认为是社会的“废品”、“废物”的错误思想中解脱出来,耄耋老人还要从“知识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的错误认识中解脱出来,从而在政治上做“三观老人”(即:用新时代的老年观、老年人生观、老人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在思想上做“三开老人”(即:开通、开明、开朗),在行动上做“三化老人(即:学习经常化、名利淡泊化、活动多样化),在精神状态上做“三自老人”(即: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珍惜自己、自己开发自己),在情趣上做“三闲老人”(即:不听闲话、不管闲事、不生闲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符合“八十岁的年龄,七十岁的模样,六十岁的时尚,五十岁的包装,四十岁的追求,三十岁的理想”的新时代健康老人。
上一篇:过度健步走与膝关节损伤 戴锡南
下一篇:甘愿做老人“长生果”的陈卫春——读陈卫春的《老年健康之路》一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