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车记 陈敏敏
自1980年春,我从村组抽调到新街公社政府大院工作,变成上班族后,就与车结缘了。当初农村根本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自行车极少,乘公共车是“城里人”的“专利”。上班靠步行,每天往返要走1.5小时。心中很想购买一辆自行车代步,但当时自行车要凭票供应,一票难求。步行半年多,临近年终,公社要召开农业先进代表大会,二等奖是自行车,好在我参与筹备“先代会”,近水楼台“以权谋私”向供销社争到一张“特供票”,凑了170多元钱购买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当时月工资36元,花了我近半年工资,是家中价值最昂贵的家什。如果以要票与否这种紧张程度的标准来衡量,比现在的汽车还要高一个级别。为此,其高兴劲难以言表,每天要擦得锃亮锃亮。那时年纪轻有腿劲不觉累,踏起来就象骑上了哪吒的风火轮,日月双轮飞快旋转,脚底生风,老远处“嘀铃,嘀铃”响起铃声炫耀起来,有点“呼啸绝尘”而过的好爽味道。春节倒丈母娘家去,我骑着自行车带妻子、孩子一起去。家中承包3亩责任田,又可当工具车使用,上山下田的化肥农药,收获的部分农作物,都靠这辆自行车。百多斤东西放上就骑是常事,车用得很辛苦,真是代步同行,生产同伴,风雨同舟。
五年后,社会上流行,“重型永久”男士专利,“轻型凤凰”女士专用,那时长征车也旧了,就换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当面的标牌“永”字的一钩,“久”字的一捺,分别艺术性地向前、后上翘,拟成一辆自行车的模型,很显示中国名牌的特征,煞是威风漂亮,名气不亚与现时汽车的“奔驰、宝马”。心里也就移情别恋,区别对待了,“长征”作为农用后备车,“永久”作为出客上班车,擦也只擦永久车了,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则换骑长征车,记得有次红塔片会,当时正在搞“河网化”建设,新开河上绑架几根毛竹作为便桥,自行车无法过去,变“车骑人”才能通过。
又是五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市场上有了摩托车,就托人在宜城太滆桥南堍物资大楼经营部,买了一辆重庆产的“嘉陵70”摩托车,价值3750元,当时年工资近2千元,花了2年工资。成了全乡最早的极少数的机动车族之一,该车四挡循环,时速可超80码。车速和工作效率与自行车比,不是同日而语了,上班仅8分钟,效率提高了5倍多,突然觉得地理间距拉近了,天地变小,心地变宽了。记得当时还无手机,只是少数企业老总使用“大哥大”,有次乡里安排发一个临时会议通知,我在天亮早餐后至同事上班前,这短短的时间段里,跑遍了全乡所有行政村,有少数村干部在床上叫起来的。
1995年,乘骑又换成台湾产的光阳GV125踏板车,价值10800元,车辆性能进步为自动换挡,不要变频,随着手油门大小,速度快慢前行,安全省心。其间,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又在收缴企业规费时,抵交上来一辆进口野马哈250二缸越野摩托车,价值2.8万元,自重近半吨,作为上班办事的公车,该车提速极快,一起步就直飙,有点笨重吓人,较难驾驭,1998年镇机关整顿作风建设,上交公家出售了,仅用一年时间。至上世纪末,自己年龄也50多岁了,返璞归真,用1000元钱从佳力机械厂回购了一辆抵债的国产小踏板车,上下班开了6年,前后骑摩托车16年,换了三辆半摩托车。
2006年,随着(05)年乡镇机关车改政策出台,不少同事都买了汽车,回想起自己最早开机动车,在别人骑自行车时就骑摩托车,现在人家换了汽车,自己还是摩托车,有一种落伍感,而且年纪已近60岁,马上退休,现在不买,退休后更不能买了,这辈子再也不能圆汽车梦了。虚荣心,爱面子使然,又起野心,就购置了南京跃进集团出产的“新雅途1.5”小轿车,花了4万元,对比第一辆“嘉陵70”,4000元,花了二年工资,现在4万元只要半年工资,承购力提升得这么快,划算。新轿车性能也好,ABS刹车,中控自动门锁,摇控一按,“咔嚓”一声门窗都开了,好简便。更实用,挡风遮雨有空调,与摩托车比,冬不受冷,夏不经热,出门再也不怕雷雨冰雪了,而且车载容量大,上班的公文包及材料,去学校接孙女的点心、水果、矿泉水、书包雨伞,凉暖衣服、顺路菜场买的晕菜蔬菜,连人带物统统纳入车箱,十分受用,连一直反对购汽车的妻子,看到这么“依心上”也称赞像一座移动的“小家庭”。
到了2013年冬天,小车为我服务了8个春秋,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却老旧了。眼下汽车升级换代快,不少老车配件难寻,冬天风雪大冷天,急着出门,坐在这铁疙瘩里,任你怎么打电子火,“咕、咕、咕”,就是发动不起来,没法子只好再换车,在选车中,各种品牌,琳琅满目,各有特色,座落在新街的丰田销售点老总推荐“卡罗拉1.6”,轻便节油,价格可优惠近万元,但想到当前小日本实在太猖狂,挑起钓鱼岛争端,参神社、拜战犯、修宪法,又现帝国野心冲动,极具危险基因,决心不买日货,宁愿多耗油,多花1万多元,购置了上海大众“朗逸1.6”,采取以旧换新,旧车作价抵交后,净贴了13万元,花了2年多退休金,好在这几年有了积蓄,不要像80年买第一辆自行车那样四处凑钱了。新车配置比原车高挡多了,自动挡无极变速,倒车雷达紧急呼叫,座椅电动加热,米淇淋品牌轮胎,都是现代化高科技,外形美观大气,比原来长了一半,高了一半,后备箱扩大了一半,座在里面宽敞舒适,连心情都不一样了。上班仅需5分钟,起步时开空调,车内温度还未转热或变冷,车已到目的地了。
然而车大车好车多,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生发了车难停的“都市病”,接送孙女上下学,学校周边无处停车,而且有些较小的路无法通过,短路更不划算。为了培养后一代,又购买了一辆上海奇强“雅杰”电瓶车,走上了节能绿色,低碳环保的用车之路,自喻为大兵舰无法靠岸,再配套上小划子,自我戏称为油、电“双车老人”。至此全家5口人7辆车,人均近1.5辆,其中;妻子自行车城里、乡下各一辆,孙女跑车一辆,儿子长安福特“福克斯1.8”,儿媳一汽丰田“锐志2.5”,本人上海大众“朗逸1.6”加电瓶车,对此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一现实,好像在梦中。记忆忧新,在1997年秋,合资企业邀请我到美国开董事会,一下飞机,第一印象,看到宽阔的六车道,路上密密麻麻的爬满了像乌蚂蚁似的小轿车,十分惊叹,再到企业老总林振兴家,又见夫妻俩在同一公司上班,却各自开一辆车去,问其理由是上班虽同路,但公司业务不在同一处,当时思想认识上十分反感,认为这是极大的奢侈浪费,简直不可理喻,心里上不能容忍,初回国还常与人感叹,认为自己要达到这一标准,简直是遥不可及,然而,想不到仅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这一梦想却已实现在自己的家庭里,而且还远远超过其繁荣发达程度。前后对比,变化之大之速之奇,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冲动提笔呢。
个人的换车史,越换越先进,越换越高挡,正是祖国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缩影和例证,这些都归功与党的好领导,中央的好路线,政府的好政策。在此建国65周年之际,献上这篇拙作“换车记”以表一个老党员对党的感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