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昔
戴泉生:誓把日寇赶出去 张云芳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5-08-18
8月9日下午,在宜城东珠巷一间陈设简单的屋子内,新四军老战士戴泉生像往常一样,手捧一本《抗日战争回忆录》,细细翻阅(如图)。得知宜兴日报社记者要来采访,他不顾天热,早早地就穿戴好军装和军帽,说这样才有个军人样。“透过这些物件,我总能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在书房里,戴泉生用手指摩挲着回忆录里的老照片,讲述了那段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岁月。
戴泉生的老家在和桥闸口,自幼家境贫苦,父母相继离世,7岁就开始帮地主家放牛。1937年,13岁的他开始在中药店做学徒养活自己。面对日本鬼子烧杀抢夺的残暴行径,他暗下决心:“我要当兵杀鬼子去!”于是,1940年,年仅16岁的戴泉生趁着新四军在闸口一带活动的契机,二话不说加入了宜兴杨桥抗日救国儿童团,为新四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因为个子小又对地形熟悉,戴泉生以放牛、割草、拾狗粪等作掩护,多次成功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顺利完成送情报任务。
让戴泉生真正意识到危险的是1943年3月的一天。当时,日寇正进行大规模清乡扫荡,从分水经过杨桥(当时杨桥以南属宜兴闸口区,以北属武进丁舍区)到灵台筑起15公里的竹篱笆,设置哨卡,封锁交通。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宜兴闸口区决定联合武进丁舍区的武装部队,开展“火烧竹篱笆”计划。派谁去送情报?勇敢的戴泉生主动站出来。当天他就出发,可就在通过封锁线时,不料被日寇发现捉住。敌人对其拷打审问,虽然被打得耳朵如雷鸣,鲜血淌满脸,可戴泉生矢口否认自己是新四军密探,坚称只是药店学徒。虽然有5个日本鬼子看守,但机智灵活的他仍然趁着看守吃饭的时机,想办法跑了出来。面对敌人的追击,戴泉生沉着冷静,专挑隐蔽、熟悉的小道,一路往北找到了当时丁舍区委组织科长姚士杰,把作战计划作了详细汇报。第二天夜里,武、宜武装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狙击漕桥、杨桥一带的日军,一路带领游击小组和群众分段浇火油烧篱笆,三个小时不到就把竹篱笆烧了个精光。经历了这场虎口脱险,戴泉生战斗的勇气更足了,把日寇赶出去的信心更坚定了。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各战场捷报频传,但日寇却垂死挣扎,疯狂搜捕和杀害新四军。前后几个月,接连有三名革命同志在宜兴、武进一带执行任务时,被日寇杀害。“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新四军主力和闸口区大队,决定向漕桥、杨桥、五洞桥一带的日寇发起进攻。当年8月的一天,身为杨桥游击小组队员的戴泉生和30多位战友一起,在日寇进出的要道口埋地雷、割电线、破坏公路桥梁,新四军主力和闸口区大队则猛烈攻打漕桥日寇碉堡。“那次战斗中日寇被吓得魂飞魄散,躲在碉堡里都不敢出来,敌人的气焰被我们狠狠地打了下去,爽!”说起当年的那场战役,戴泉生仍是激动万分。
抗战胜利后,戴泉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在开展地下活动、参加除恶斗争、接应革命同志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加过剿匪战斗,并先后在宜兴的公安局、武装部等单位任职。不管在什么岗位,他的初心始终未变,总是怀着一颗为党为人民的热心,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如今,91岁的戴泉生已经四代同堂。享受着天伦之乐的他,最常想起的却还是以前的苦日子,想起小时候住的草堆、水车篷,想起被日军抓住又死里逃生,有时候梦里都是和战友一起打仗的情景。后来,戴泉生就开始写回忆录,记录下站岗放哨捉特务、争锋相对打日寇的亲身经历。“写回忆录,一是为了自己的念想,二是想留给后辈们,让他们铭记抗战的艰难不易,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戴泉生说。
上一篇:刘金荣:与死神赛跑的通信兵 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