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根:犹忆抗战热血情 倪晶
留着利落的平顶头,穿着整洁的衣服,走路步伐稳健……8月15日,当宜兴日报社记者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见到蒋海根时,这位年已九旬的新四军老战士依旧精神矍铄。在讲述中,那些过往的抗战记忆仿佛已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又回到了过去的那段烽火岁月。
蒋海根的老家在当时的新庄唐角村,13岁时父母与祖母就不幸相继离世,成了孤儿。1941年4月的一天,16岁的蒋海根正在村里玩耍,同村的周寿林突然喊住他,问愿不愿意参加新四军。原来,表面身份为地主的周寿林早已参加了新四军,秘密参加抗日活动。“当时年纪小,胆子也大,只是想着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跟着新四军能吃饱饭就去了。”说起最初参军的原因,蒋海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正是因着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让周寿林对这个小娃更多了一份怜悯,当天就将他送到了大塍区区大队,并安排在大队1班,成了一名小战士。由于当时蒋海根年纪还小,战友们对他都非常照顾。入伍第一年,蒋海根只是帮着做些杂事,并没能直面日寇。
真正让蒋海根热血沸腾的是1942年5月初的一天。当时,区大队驻扎在新庄王婆乡。上午9点左右,一位交通员送来情报,称有3个日军身着便装,带着短枪,正在临近的浯渎村里抢红木家具。收到消息,区大队长鲁洪川很快把蒋海根喊到了身边,让他到浯渎村去侦察敌情。“我从小住在唐角村,离浯渎村就1公里多的路,熟悉得很,背起背篓装作拾粪的人就出发了。”到浯渎村后,蒋海根考虑到村庄三面环水,仅有东侧一座小桥是村庄唯一入口,怕打草惊蛇,没有贸然进村,而是在村北侧的河边,弓着身子隔河相望。此时,对岸正停靠着一艘船,3个穿便衣的日本鬼子正指挥着临时抓来的村民在搬家具。探得实情后,蒋海根三步并作两步,火速往回赶,将情况汇报给鲁洪川。
鲁洪川果断决定全员出动擒日寇。在蒋海根的带路下,队伍很快顺利到达浯渎村。战士们悄悄从桥上摸进村里后,躲进麦田内,静待时机。当发现一个日本鬼子的身影后,鲁洪川鸣响了第一枪。蒋海根虽没有配枪,但仍随战友们一起无畏地向鬼子冲去。3个日本鬼子只抵抗了一会,便弃船从陆路向西南方向逃去。“一个日本鬼子在从麦田逃跑时被击毙了,另外2个见陆路被围就跳河逃跑,我们赶紧追上去,最终俘虏了一个,另一个逃跑了!”至今,说起当时的情景,蒋海根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露出了笑容,语调也轻快了不少。当晚,蒋海根和战友们便将俘虏的日本鬼子押送到当时的芳桥乡后村,交给了新四军独立二团二营。
不过,也正是因为浯渎村的这一次胜利,大大刺激了驻在宜城、丁蜀等地的日伪军,他们对新四军展开了报复性的大扫荡,捉拿蒋海根的告示也被贴在了大街小巷。1943年,随着蒋海根所在的1班班长钱连元牺牲,区大队未能重新集结,蒋海根被纳入新四军独立二团二营,成为一名通信兵。凭借机智勇敢,他多次成功避开日寇的耳目,将情报安全送达。
抗战胜利后,蒋海根又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直到1956年才从部队退伍。随后转业至山西、辽宁等地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宜兴县外贸公司成立,蒋海根被调回家乡。如今,蒋海根喜欢每天搭乘公交车前往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在那儿度过一天悠闲的时光。有时翻阅到活动中心内的相关军事刊物,他仍会感慨万千,“那些和我一起参军的战友如今大都已不在了,但当初那份抗击日寇的热血情谊,我这一辈子都忘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