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追忆往昔
追忆往昔

理发琐事引发的回忆 石全坤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5-11-12
  在市老干部大学开展的“情满重阳,爱到我家”广场义务服务活动中,有一女两男三位青年理发师为银发学员义务理发,我与同班几位老年学友有幸享受了一次免费理发。三位青年理发师娴熟的技术、耐心的态度,不仅令人称赞,而且引发了我对理发琐事的回忆。
  我老家在宜南山区,离集镇有6里多路。小时候从未到集镇理过发,都是由一位走村串户的理发师,夹着个蓝色包裹,上门理发,自家烧水洗头,大约二、三月才勉强理一次发,每次一角钱。有时为了省钱、方便洗头,干脆理个小平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到集镇念初中,正值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学校领导和老师发动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我看到许多男同学头发长了,没钱、没时间理发,便萌发了当义务理发员的念头,并得到了老师和父母的支持。于是,我把丢在住房旮旯的废铜烂铁、牙膏皮、鸡黄皮、破雨鞋等翻出来,卖给收破烂的。好不容易凑到5块多钱,买了推剪、发剪、剃刀、梳子等理发工具,又向母亲要了一块蓝布做围裙。在上学午饭后,尝试着给班里的男同学理发。
  起初理发时,由于技术不熟练,一不小心就夹了同学的头发,修剪的发型也参差不齐,引起了旁观者的嘲笑。为此,我专门花了一角钱,到镇上唯一的一家合作理发店去理发,细心观察、学习领会理发的基本要领。再给同学们理发时,就有了一些进步。有几位男老师也自愿让我给他们试理。我还把理发工具带回家,利用星期天,义务为叔伯兄弟理发。从此,那位走村串户的理发师就很少到我们那个小村庄了。
  高中毕业后,我应征入伍,部队驻扎在偏僻的大别山区,离集镇十多里路,战友们上街理发很不方便,当我得知连队原来有一套理发工具,会理发的老兵刚退伍,新兵暂时无人接手时,就毛遂自荐接班当义务理发员,受到连首长和战友们的欢迎。后来,我从基层调到机关,一直把为首长和战友义务理发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解甲归田才放下理发工具。
  现在,城里大小理发店随处可见,理发十分方便。我们这些老汉理发不讲究,三下五去二,“喀嚓喀嚓”几分钟,最少收费10元钱,细修细剪价格更可观。粗略估算,那天为我们义务理发的三位青年理发师,每位理发20个左右。按最低价格收费,他们奉献了600多元。这些“一剪美”的小青年,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不仅给老人增添了夕阳美,而且展示了当代青年的心灵美。
上一篇:张兰华:从儿童团团长到地下党员 张云芳
下一篇:闲谈我退休后的阳光生活 余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