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追忆往昔
追忆往昔

寄娘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2-04-02

宜兴人有个认干娘的风俗,俗称“寻寄娘”。新婚夫妇喜得贵子或爱女后,就要想方设法,穿针引线,为自家的孩儿寻找“寄娘”,相互攀亲结眷,和睦相处两家亲。

小时候,我在村东边的冠英初级小学读三年级时,调来一位20岁左右的女教师,当了我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她叫江蕙妍,老家在宜兴南部山区的湖㳇镇。江老师对同学们十分关心体贴,同学们也都觉得她可亲可敬。每天,我跨进学校大门、匆匆走进教室时,总能看见她满脸笑容地等候学生。寒冬腊月的一天上午,天空中飞舞着鹅毛般的大雪。我头戴一顶“狗头帽”,急急忙忙地站在教室门口,高声向正在上课的江老师喊“报告”,说明我迟到了,向她认个“不是”。她见我全身上下沾满雪花,立马为我拍打干净,让我坐到课桌前听课。课间休息时,她又为我捧来一只冒着火星的铜脚炉,给我取暖。取暖时,我告诉她,父母亲到外婆家去了,今天中午不回家吃午饭了。那天中午,她便带着我一起到亲戚家吃饭。

江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使我愈发地敬爱她。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把江老师对我的关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后,一拍大腿说:“斌儿,我就请她做你的寄娘吧!”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乡村做小学老师没有工资,全靠学生家长交稻谷或者小麦之类的粮食作为收入。除此以外,平时由学生家长轮流为老师供饭。我母亲是个贤惠人,轮到我家供饭时,对老师们特别客气,总以好菜好饭宽待。时间久了,江老师成了我母亲的亲妹妹一般。再经其他老师的牵线搭桥,她乐意当了我的寄娘。

我仍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农历6月19日,母亲蒸了一笼肉馅馒头,用新竹篮装上并披上一块红绸布送给江老师。她也乐滋滋地为我置办了一件汗衫、一条西装短裤,还准备了用红纸包着的两块银元,和一张用大红纸写的“寄单”。纸上用毛笔写着四行词句:“承礼过寄何所祝,更姓江氏名学智,富贵荣华美而福,百年长寿千钟禄。”我的父母亲高高兴兴地将它张贴在堂屋的墙上。

记得在送寄单时,江老师还郑重地告诉我的父母亲,因为她刚到20岁,还没找上对象,就先当一位“毛头”寄娘,并说明,她为我取的姓名,本该随她对象的姓,但只能以“江”姓替代,取名“学智”,是出于她对我的期望,希望我好好学习,智慧聪明,长大成才。

认了寄娘后,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母亲便提着月饼、红糖、鸭蛋之类的“节礼”,带我去拜访她。没想到,两年以后,好学上进的寄娘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市光华门中学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而我呢?读完小学四年级后,转入北新高级小学读五年级。从北新小学读完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和桥镇上的私立宜兴新和中学。高中毕业后,也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任教初期,我还是一名适龄服役的青年。1964年的冬天,我报名参军,来到革命老区的安徽大别山,当了一名打山洞、修公路的工程兵战士。那时,我仍不忘与寄娘通信联系,每月至少写两封书信给她。她也及时给我复信,每次都要激励我认真学习,好好工作,不要辜负上级领导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在她的引导和教诲下,我任教时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在部队服役5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光荣地入了党。每次探亲假,我总不忘在路过南京时去看望她。我结婚那年,我写信邀请她来参加我的婚礼,她及时回信告诉我,因教学事务繁忙走不开而难以参加。但没想到,两天后,她为我寄来一条上海牌围巾和一双南京产的白色胶底、黑色棉绒的棉鞋。结婚那天,我穿戴着寄娘送的围巾和棉鞋在亲友们面前炫耀,大家都为我有这样一位好寄娘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上世纪90年代初,年迈的老寄娘离我而去。然而,她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和桥镇 朱斌培)

上一篇:爱的奉献
下一篇:公私合营,我当上了公方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