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活动园地

蒋才生:鬼子命丧他刺刀下 倪晶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5-09-06

 

  8月30日下午,杨巷镇新芳村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显得十分安逸。在临河一间老房子旁,年近九旬的蒋才生拄着拐杖,静静地坐在板凳上,身板挺得笔直。在这个宁静的午后,这位抗日老战士向宜兴日报社记者讲述他那段难忘的抗战岁月时,难掩心中的澎湃。
  蒋才生的老家在杨巷镇。母亲是溧阳人,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和父母住在当时的溧阳县社渚一带。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前马水西村成立,为了方便与苏皖等地抗日武装联系,一个个兵站也相继设立,社渚“一支队第五兵站”便是当地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陈桥兵站”。1945年2月,在溧阳与宜兴交界处进行了两年多的地方游击战后,19岁的蒋才生被活跃在社渚地区的新四军收编,加入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结束了简单的扛枪、放哨等任务,成为一名正面抗击日寇的一线战士。
  “高邮一战打得我们热血沸腾!”蒋才生激动地说,加入新四军当年的12月,他就迎来了抗战的重要一役——高邮战役。当时,离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虽已过去了好几个月,但日军和伪军仍盘踞在高邮城里胡作非为。作战中,蒋才生所在的队伍遇到了一伙日军坚守碉堡内,久攻不下。危急之时,一支由12人组成的敢死突击队成立了。“他们把棉花被絮当中剪一个洞,套在脖子上,再淋上火油,点着被絮后就往碉堡里蹿,每个人腰上还绑着6枚手榴弹,就是奔着牺牲去的啊!”说到战友们的壮举,蒋才生嗓门提高了不少,眼眶泛红,眼中闪烁着泪光。最终,12人中牺牲了10人,艰难攻下了碉堡。
  战友们的牺牲,给予了蒋才生强烈的震撼,他下决心一定要与鬼子斗争到底。很快,他就遇到了一名日军,见对方的刺刀向自己的肚子直戳过来,蒋才生奋力用手中的刺刀砍下对方刺刀,虽避开了要害,但鬼子的刀尖仍划过他的大腿,拉开一道长长的口子,血流如注。顾不上疼痛,蒋才生快速反应,将枪柄抡起,重重地向鬼子的太阳穴附近砸去,鬼子当即倒地……这一仗,打得酣畅淋漓,共歼灭日军1100余人(俘虏900余人)、伪军第42师4000余人。来不及好好感受胜利的喜悦,蒋才生便随队伍前往陇海铁路新安镇,去拔除那儿的日伪军据点。混战中,三名日伪军向蒋才生逼近,想围攻他一人。蒋才生见状,毫不犹豫开枪打死其中一人,随后在战友的帮助下,与两名日伪军展开刺刀战,终将一人刺死、一人活捉。
  此后,蒋才生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在涟水一战,蒋才生与敌人的火力交锋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左脸颊斜穿下巴而出,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休养近40天后,他又回到前线,先后参加了山东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
  1949年12月,蒋才生退伍回到宜兴杨巷,先后在新芳供销社、新芳粮管所等任职。军旅生涯结束后,他依旧会经常和家人说起作战的故事,追忆一同浴血抗敌的战友们。从小听着革命故事成长的大儿子蒋建军,深受父亲影响,一直有着一份军人情结。1985年11月,22岁的蒋建军虽已在新芳粮管所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毅然和单位打了申请,在福建当了三年多的通信兵。“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做个正直的人,我进军营,也是为了历练一番。”蒋建军说。
上一篇:肖健:不同的岗位一样在战斗 张胤
下一篇:张兰华:从儿童团团长到地下党员 张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