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园地
我的教师生涯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8-07-17
1976年7月,我从大浦公社机电管理站临时工岗位上离职。我是以榨油厂招工的名义进公社机电站的,当时没有在榨油厂上班,在机电站的一个金工车间里上班,听说是车间缺人手要安排我做车工,当时是临时工,暂时没有定拜哪位师傅为师,所以,只是在车间里打杂,做一些简单的钳工活,要等确定人员性质后,才能正式拜师学车工。由于当年油菜籽减产,榨油厂生产任务不足,季节工全部提前回村。我又回到钱家浜老家再次务农,一时心情很不好,怨恨自己没出息,又要重新从事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
那时种双季稻,抢收抢种时,蚊虫叮咬,烈日当头照,干活时一身汗一身泥,早上从六点广播里响起《东方红》的开始乐曲就要起床,晚上八点多,广播里唱完结束曲《国际歌》才收工。有人叹息农民比劳改犯还要辛苦。忽然,有一天,接到通知,要我去大浦中学做老师。没有接到什么书面文书,听说是原来的老孙校长点名要我去的。我走的程序是到公社组织委员那里接受谈话,就去大浦中学报到。
到校报到后,分担的课务是初二物理、地理。我们1974届高中生在校学的课是《工业基础知识》,很简单,现在要教学生,有点为难。好在自己可以先听一遍老教师上的课,然后,再去上课教学生。记得很清楚那时物理课本的目录是脱粒机,喷雾器,电动机,相对应的是力学,电学知识。课程结束后,还要请供销社农机门市部懂修理喷雾器的沈师傅、机电站精通维修拖拉机的毛师傅、能说会道的电工季师傅给学生上课。地理课相对来说简单点,自己看看参考书,加点插科,谈天说地,海阔天空,只要学生听话就行啦,学生很高兴上地理课。当时还是读书无用论泛滥的高峰时期。
第二学期在开学前丁蜀区举办新教师培训班。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三门课。语文、数学两班人较多,很热闹。物理就我一位学员,但有两名教师授课。担任物理课的新教师少,是因为任课老师的语文、数学基础多要较好,才能胜任。老师与学生的比例为2:1,这也成为县里的新鲜事例。第二年,我参加高一新教师培训时,负责报到的邵老师看到我签上名字时,登着眼好奇地问我“你就是钱优良?”老师的问话弄得我一头雾水。她接着说“你就是两个教授教你一个学生的钱优良呀。”
后来,学校缺乏英语教师,又要我教初一英语。那真是赶鸭子上架,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戴钢盔登脚手架---硬着头皮上。当时,我教会学生认识国际音标及发音,很简单的会话。那时我是半碗水(装满后)再给学生一碗水的老师。现在想想有点好笑。
随着国家重视教育、尊重知识,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我参加了预考、统考,最后全公社四人参加体检,两人上了大学,我被刷下来了。总结失败原因是化学没有考好,只好边教书边复习迎接1978年的夏季高考。有幸被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录取,成为当时的时代骄子,农民的儿子没有跳出农门,最终成为农民的朋友,在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上退休。
那年,我参加在职教师南京师范学院的函授招生考试,也被录取,成为正式学员。宜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林老师告诫我把学员的书退给学校,可以再安排一名教师函授,为当地培养一名物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