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抗疫情
从春节到现在,我一直被“宅”在家里。恐怕所有人都没想到庚子新春会和“宅”厮守相伴。春节前几天,我通过微信视频给亲朋好友拜年,开始大家还说“新年快乐”一类的祝福语,后来“百病不侵”就成为新年的问候语了,再后来,就是天天关心疫情的变化动态了。做梦都没有想到,居家休息居然成了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形式了。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注意个人卫生、不去人员密集处、出门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等成了全民行动。因为疫情,“宅”在家里,不管你喜欢还是无奈,都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宅”家就是躲疫情、避疫情、抗疫情,这种新式的生活状态也带给了我许多新的收获、感受。
“宅”家生活,使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不出门》,其中有“弥月不出门,永日无来宾。方寸方丈室,空然两无尘。披衣腰不带,散发头不巾……”,诗中描述的与当下情景十分契合——亲友之间互不上门,有事手机微信联系;因为“宅”家,个人穿戴也不那么讲究;因为“宅”家,吃喝更加随意。
“宅”家生活,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写文章。把书柜里看过的,没有看过的,选择了几本书,其中包括《史记》,又看了看。每天的新闻联播按时收看,每天的报纸必读。手机更是不离手,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信息爆炸。每天,几乎是每时每刻接收着外界的好消息坏消息,有时造成迷雾重重,让人心神不宁。
“宅”家生活,我还是保持自己几十年来固有的生活规律,包括作息时间、饮食习惯、运动频次等等。疫情期间不能外出,我把家当成了公园广场,做做体操、八段锦。一天三次快走、慢跑,从床头“山”走到客厅“谷”,从阳台 “街”跑到衣橱 “巷”,每次半个小时,几十个来回,一天下来所走步数与疫情发生前差不多。这个特殊时期,下床是“周边游”、客厅是“省内游”、厨房阳台是“国内游”、下楼倒个垃圾就是“出国游”……尽管生活简单,但是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宅”家生活,我始终秉持乐观的心态。2月上、中旬,眼看着疫情一天天发展、扩大,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看到那么多“逆行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驰援逆行、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那些捐资送物的普通人、广大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这些奋战在一线抗击疫情的人们正向新冠病毒宣战,只为一个目的,就是守护一方平安。其实世间本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悬着的心渐渐放下了,同时也更加明白,我们普通群众应坚守家中来支持抗疫、共克时艰,假若没事出门晃悠,就是给社会添乱。如今我“宅”家生活,保持着谨慎稳重、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把日子过得丰富些,每天变着花样做饭做菜,给自己找乐子。守住家庭大后方,不出门,不给社区工作人员增添麻烦,这也许就是对“前方”的最大贡献了。不久前,党支部书记打电话,传达党组织号召党员为抗疫捐款的通知,我二话没说,从微信里点击转账就把善款交过去了。
“宅”家生活,让我明白人还是要自律,这样才能与自然环境长久共存。本次疫情告诫我们:人类必须敬畏自然,与世间万物友善共处、共生。想拥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前提就是人类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控制欲望,对自然心怀谦卑和坦诚。若打破自然界的平衡,最后受到伤害的就是人类自身。想想这次疫情发生的缘由,恐怕与人类不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关。不吃野生动物,是底线。该吃什么,不能由嘴说了算,得用脑子,要讲信仰、慈悲和敬畏。“病从口入”的教训早已有过,17年前的“非典”灾殃已敲响警钟,如今人类却在同一个坑里栽倒两次。我们需要吸取教训,加强自律,不破坏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疫情当前,我才真正感到健康的可贵,健康是最大的实力,免疫力是最强的战斗力。一些耄耋老人患了新冠肺炎也能挺过来,因为他们的抵抗力足够强大。所以,一定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这次疫情,仿佛给我们的生活按了一个暂停键,收起匆匆脚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原来平凡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可贵!生活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人生难免会遭受灾难与困境。唯有坚强勇敢,直面挑战,而又淡定从容,随遇而安,热情地拥抱生活,才能更好凝聚战胜灾祸的力量。一切终将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和桥镇 蒋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