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呵护我成长的小故事
清明踏青扫墓那天,我们老两口与子女们带着鲜花和思念,来到坐落在我家乡的范道公墓,给我的父母与长兄扫墓。一路上看着大好春色,我主动给子女们讲起了先辈呵护我成长的几个小故事。
我读小学期间,父亲说过,只要我在家读书做作业,就可以不做家务事。而我的哑巴兄不知这一规定。每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他照例将一把镰刀放在篮子里示意我到田野去割草。为此,我经常与哑巴兄弟发生口角。子女们听了都忍俊不禁。
小学毕业后,我考取离家约20里地的赋村私立中学,因家境贫穷不能住校用餐,只能寄住在学校附近的姑妈家。每月我回家一趟,再去上学时父亲常常肩挑三四十斤重的大米口粮陪我一起前往。
1952年,中学毕业后我有幸考上省锡师。期间,我身上曾害过一个脓疮。为了省钱给我在无锡治病,寒冬的一天,父亲自带干粮,天不亮就动身,从范道步行100多里路,天黑才到无锡,身体疲惫但惜子的心是滚烫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苏北泗阳因患痔疮需割除,父亲叫我回省里有名的宜兴十里牌医院医治。那天,他和哑巴兄专程撑船送我到该医院,并陪伴照料我直至病愈出院。
1968年,我从老家回泗阳,因时间紧迫要到宜兴汽车站乘车,也是我父亲和哑巴兄二人,为了省钱又怕我多走路,起早撑船拼命赶路送我到宜兴。那天,船驶到团氿时风雨交加。也就是这一次,因受风雨侵袭劳累过度,我的老父亲突发严重的胃出血,医治无效不久后离世,享年仅68岁……
子女们听完我讲的故事,一片寂静,有的还在流泪。大家都认为,先辈大多吃过苦,是在苦日子中熬过来的;先辈们因生活所迫,很多都是勤俭持家的能手。正是他们这种吃苦与节俭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虽然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但必须牢记:勤俭持家的美德是受用一生的财富,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决不能丢弃。要记住苦难,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市委宣传部 戴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