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拂大地 雪域高原献青春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吹拂了祖国大地。就在这年,命运之神让我走出家门,踏上了奔赴雪域高原——西藏阿里的征程。这一去将近20年,直到1997年10月才调回家乡宜兴。今天,追忆逝去的岁月,令人难以忘怀。
西藏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气候高寒,空气稀薄,历来被称作“世界屋脊之屋脊”“生命的禁区”。在西藏,阿里是最边远、最艰苦、最贫瘠的地区,也是最神秘的地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里的汉族干部职工大多是由内地选派和大中专毕业分配,或者从部队转业到阿里工作的,另外还有少量是按政策、经考核后,从在藏工作老同志的子女亲戚中招录的,我正属于后者。
当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响亮的时代口号,我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和一腔热血,面对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孤身一人,背起行囊,途经新疆,历经艰难险阻,一路走走停停,历时两个月,兼用火车、汽车、马匹等交通工具,跨越6800余公里,最终到达目的地阿里地区札达县。这是我首次进藏,无高原旅途经验,路途中又遇大雪封山、公路中断,有近200公里封山路段是靠骑马前行的。而我从未骑过马,这次可谓是过足了骑马的“瘾”。初骑上马时还兴高采烈,觉得有一种骑士风范,好不风光。但经过半天的长途跋涉颠簸,就感觉浑身散了架似的,腰酸背痛,四肢无力,身体无所适从,屁股磨出血泡,短裤上渗有鲜血。在这样情形下,胆怯当然是毫无作用的,必须咬牙坚持前行。我与20余同行人组成的队伍好似“马帮”,有领队、向导和马夫,除随行人员拥有各自马匹外,还雇用20多头牦牛驮运商贸公司春节供应物资。骑马那两天的夜晚,我们“以天为盖地为庐”,露宿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峡谷,这么高的海拔,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况且,那时正值冬季,昼夜气温都在零下一二十度,可以想象这要经历何等程度的考验。还好,大家很幸运,在第三天夜幕前翻过雪山安然无恙到达了目的地。这次从新疆叶城经阿里日土,到达札达的进藏行程,让我领略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草滩,一望无际的皑皑雪山和蜿蜒陡峭的环山公路等高原奇特风光;体验到了因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接踵而至的胸闷气喘、恶心呕吐和头胀欲裂等高原反应;初尝到了马背“游牧”生活的甘苦。
与此同时,阿里的酥油茶、糌粑、风干肉等饮食,牛羊粪做燃料烧茶煮饭取暖等常态生活也开始与我相伴,我开始熟知许多风土人情。这些进藏途中和进藏初期在气候、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和困苦,随着不断的磨练,我都一一克服了。但有一点,由于高海拔种植蔬菜困难,交通闭塞运输不畅,蔬菜十分稀缺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这样年复一年,给身体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
长期在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工作与生活,难免时有发生身体不适或病痛,虽说边疆地区缺医少药,但一般的常见病还是能得到医治,有时藏医藏药的诊治还比较管用。有一件事让我很欣慰——我启程离家时,母亲怕我到阿里后水土不服,就从屋边稻田里用信封装了鸭蛋这么大一坨泥土,再三嘱咐我到了阿里就把泥土放入水缸里,便可解决水土不服问题。我不解其中奥秘,但还是照着办了。果然在阿里这么多年,基本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什么叫“儿行千里母担忧”,母爱是多么朴实而崇高!
在阿里工作期间,从札达县委办公室到阿里地委组织部和阿里地委,我一直主要从事文秘工作,主要是为领导起草讲话稿,为单位起草文件和机要电文,也要为召开会议准备材料和提供后勤保障。虽说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但工作是繁重的。文稿或文件的起草时常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这就要求自己注重学习、善于思考、吃苦耐劳,对加班加点、甚至通宵撰稿这些经常发生的事,从来没有半点怨言。在阿里工作期间,我曾任札达县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为完成《中国共产党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组织史资料(1950-1987)》编印出版作出了贡献。我还曾任中共西藏党史资料丛书《新时期西藏农村的变革十七年》(阿里篇)主笔,完成了该书的撰稿编辑任务。今天,在庆祝党的百年诞辰之际,回顾从前为西藏党史所做的工作,我倍感光荣和骄傲。
在阿里地区聚居的基本都是藏族,他们有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宗教信仰。长期的亲身体验使我深深感受到,藏民族具有亲和、友善、诚实等优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恭让有礼、温厚虔敬让人十分钦佩,即使从内地去的汉族同志也自叹不如。比如见面相互问好、进屋礼貌请坐、分别时互道再见,这些礼节即使熟人之间,也照样如此。我经常随领导下乡跑片或蹲点调研,往往一下乡就是十天半月,每每进入农村牧区民屋或帐篷,老乡们都热情好客,倾其所有用酥油茶、酸奶、干肉等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我们,还十分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春播、秋收两季节,下乡时间更长,和藏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我还跟他们学会了驾马车运肥、赶牛马犁地、收割青稞等农活。
在阿里,也有一些情况比原来想象的要好,比如说语言交流,所有藏族干部都会说普通话,而且很标准,这可能缘于藏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在语言上具有禀赋。不仅如此,阿里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睦友好生活在一起,为坚守祖国的西南大门,为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民族昌盛,为发展西藏和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大家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长期身处阿里,我深深体会到,在民族地区尊重民族同志、搞好民族团结极其重要。
我进藏工作不到两年时,由天津援藏干部安凤才和藏族干部巴登占堆两名同志介绍我入党。长期以来,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能经常用党的标准和要求严格检查对照自己,坚定地跟党走。我曾荣获阿里地区首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阿里地委、行署的表彰。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党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当然,也源于领导干部的楷模、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所给予的榜样精神和力量。“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这是追悼孔繁森同志的一幅名闻遐迩的挽联,是孔繁森同志高风亮节的写照。孔繁森精神已是共产党人高扬的旗帜,这面旗帜将会永远飘扬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已近30年,但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一直激励着阿里各族人民建设阿里,召唤着更多志士仁人走上“屋脊”,共绘阿里宏伟蓝图。当今,让人欣喜的是,阿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正朝着更高水平蓬勃发展。
西藏阿里,我的第二故乡。是雪域高原锻炼了我,是这片神奇圣洁的土地培育了我,也为我回到家乡宜兴长期在市政协从事文史工作、主编大量宜兴文史书籍奠定了坚实基础。想起这些,我总是心潮澎湃,魂牵梦绕。把青春献给雪域高原、大美西藏,我无悔,我自豪。
在喜庆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我随笔点滴,以资纪念。(市政协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