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活动园地

再见 汪家墩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1-11-30

汪家墩,我的家乡。这个汪姓为主的小村落,27户人家,100多人口。地处苏北建湖县,南与西虹桥相邻,北和走马沟接壤。曾经,汪家墩村民年复一年地守着这块地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农耕生活。

在改革开放以前,汪家墩是当地出名的贫困村。年年闹饥荒,家家要救济。“好女不嫁汪家墩”,就是当时贫穷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村部墙上醒目地贴着“三六一”产量指标,即:小麦亩产300斤,水稻600斤,棉花100斤。由于吃“大锅饭”等诸多因素,指标只是贴在墙上、喊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年初雄心壮志,年底皮球泄气。年终分红,几家欢乐几家愁。劳力多的家庭,碰到好的年景,分到一、两百块钱。缺乏劳力的家庭,辛辛苦苦干一年,年底非但分不到钱,还要倒欠村里钱。村民们的温饱得不到保障,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家中断粮,只能忍痛把尚未成熟的麦穗割下来,揉下麦粒,炒熟磨成“麦楞子”,给一家老小充饥,度过春天饥荒这一关。

再说房屋,27户人家住的都是土坯草房,破旧不堪。记得一次回家探亲,连逢几天大雨,邻居家土坯墙倒了。我赶过去一看,几个孩子拿着盆子向外舀水,年迈的奶奶在一旁默默流泪,那个场景使我不觉一阵心酸。

当年,由于贫穷,两户家庭外出逃荒,一户落脚安徽,一户投奔上海。全村10多个年轻小伙子,6个到了30多岁仍未娶到媳妇,3个入赘他乡,成为“上门女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汪家墩村民也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之中。他们决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穷的帽子,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发家致富,他们先后采取四项举措:

一是分田到户。根据小岗村的经验,“大锅饭”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想村民富裕起来,必须打破这个束缚,分田到户。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以出工为例,在“大锅饭”期间,出工哨子吹了一遍又一遍,却是只听哨响,不见人影。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出工哨,三遍两遍人不到,急得干部脚直跳”。分田到户以后,村民主动往自己肩上压担子,自觉性空前高涨。他们忙农活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一心只为多打粮食。农忙期间,顾不得回家吃饭,家中老人把饭送到田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几年功夫,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小麦由原来亩产两、三百斤上升到六、七百斤,水稻由五、六百斤增长到一千二百多斤。

二是创办小五金厂。要想全面脱贫,两只眼睛光盯着农田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村办工业。他们敢想敢做,通过实地调研,积极筹钱创办小五金厂。不到3个月的功夫,盖起了厂房,买回来设备,请来了师傅。招聘本村30多名年轻人为小五金厂的第一批工人。这些工人按件计酬,多劳多得,每月按时发放工资。小五金厂创办第一年,每个工人年收入都能达到五、六百元,村里也增加了一、二万元的收入。

三是种桑养蚕。为增加村民收入,多渠道增加村民的致富点,做到多点开花,村部集体购买桑树苗,分发给每户家庭,让他们在沟渠旁、河道边和屋后闲地都种上桑树,春天家家户户养蚕。村民对我讲:“养蚕每年可以增加收入三、四百元。”

四是鱼塘承包。汪家墩有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是三个河汊伸向村里。看着三个河汊,汪家墩人又打起了另一个算盘,充分利用河汊养鱼,增加村民收入。他们把三个河汊承包给3户家庭,前3年自负盈亏,以后每年20%的利润上交村部,由村部分发给全体村民。

汪家墩改革的四项举措,给村民们带来很大的实惠。村民陈友怀,我的小舅,在改革开放前穷得叮当响,40岁还没讨到老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后来他承包了村里的抽水机船,负责全村的农田灌溉。冬闲季节,他把抽水机从船上拆下来,腾出船来搞运输,自创致富门路。通过几年努力,盖起了5间瓦房,还拉起了院子,砌上了围墙。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他43岁那年,娶到了一个贤惠的新疆媳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的汪家墩人进城务工经商,不少人家举家迁到城里生活工作,汪家墩的常住人口急剧下降,最少时不足二、三十人,而且老弱病残居多,房屋60%是空屋。为了加快高新园区的建设,县镇两级政府决定,把汪家墩纳入高新园区规划,将汪家墩房屋整体拆除,地方腾出来新建工厂、企业,让昔日的汪家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生。

今天的汪家墩,一条10多米宽的公路穿村而过,把汪家墩和乡镇、县城连在一起,人来车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汪家墩不远处,建起一个农用机场,占地数万平方米。机起机落,成为苏北一个独特的风景。南来北往的游客经过这里,不少人发出由衷地感叹:“汪家墩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

当年的27户人家,如今3户去了苏南,6户县城安家,4户房子买在乡镇,剩下的10多户在靠近县城的唐桥花苑小区落户。望着搬迁的新楼、宽敞的住宅和楼前停放的自家轿车,汪家墩村民笑得十分开怀。乡亲们对我说:“今天的好日子以前连做梦都没有想过,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去年秋天,我回了一趟老家汪家墩,站在老宅的废墟上向四周望去,房拆了,墩平了,人散了。现实的汪家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记忆中的汪家墩在脑海中越发清晰。望着多情的故土,我心底不由自主地浮起一句话:再见,汪家墩。(丁山监狱 徐浩)

上一篇:满江红• 看《长津湖》有感
下一篇:光辉决议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