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财政老干部热议改革开放40年新巨变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8-10-15
9月25日财政局离退休支部组织15位原副主任科员以上的老干部,上午参观了张渚镇的义椿庄园,下午参观西渚镇的兴望牧业;并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是时代的最强者,是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全国和宜兴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且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工作方法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回顾40年的发展变化,除了物质生活上的收获外,更多的则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大家在一起重温往昔峥嵘岁月,共同感怀一起走过的风雨历程。总结起来一句话,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开放同步。与会老干部着重围绕宜兴城乡统筹发展的话题,紧扣产业、城市、生态、文化、民生等领域积极发言。
一、产业强市。支部书记虞富华说,“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事业兴;事业兴,则民生乐”。宜兴的工业始于1978年改革破冰之际,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一是开放的起跑点。即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村办企业燃遍阳羡大地。二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加油站。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宜兴的产权制度改革到1998年底,计划内的4501家企业和27.65亿元的净资产基本达到双一百的要求。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13年11月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宜兴市委市政府努力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主要经济指数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宜兴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继续位居前列。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从严治党,政治生态越来越好,宜兴呈现了“十美”:即地美、山美、水美、城美、人美、交通美、生态美、景色美、特产美、小康美。
支委张亚新在鲸塘、邮堂和芳庄任职时都抓工业经济,亲眼目睹乡村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但有一句话始终牢记于心,工业经济上去了,乡村面貌才能有大的改观和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快速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大力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经济运行高开稳定、项目建设加力突破、企业发展质效齐升,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产业强市”的效应逐渐释放,经济企稳向好趋势愈发明显。上半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3.1亿元,增至7.2%。1-8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5亿元,增长11.2%。改革释放的红利,全社会受益,从古以来,都是子女养老,现在有共产党养老;而且农民种田不收农业税,反而国家补贴农田,这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老农民上街买国旗挂在家里,看到五星红旗,就想到共产党好。
二、城乡一体。老干部吕淑皎谈到城乡一体发展时,说经过多年的建设经营,宜兴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宜居品质日益彰显。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投入超160亿元。一是城市变大了,城市建城区扩大到7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58.2%升至64.8%。二是面貌新了,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31个老小区、43条城区道路完成综合改造。三是交通变畅了,宜兴大交通格局正朝着一小时融入沪宁杭,半小时连接苏锡常的目标扎实推进。四是商铺变旺了,大街小巷皆是旺铺经营者,吸引着内外客商的眼球。五是能级提升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宜马、常宜、宜长等一批工程加快建设。六是城市文明了,宜兴一举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加强长效管理,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
正科老干部朱育南谈到,农村面貌持续提升,3324个自然村完成环境整治,建成218个“五星级康居乡村”,3个全省最美乡村,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五个城乡一体化”全省领先。城乡管理不断加强,成功创建省优秀管理城市。坚持创管结合,提高管理效率,突出五大亮点:一是注重整治,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三星级康居乡村数量居全省首位,其做法被《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二是注重导向,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增长。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和无锡市平均水平。三是注重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得到完善。“五个城乡一体化”农村全覆盖。四是注重创新城乡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全市216个行政村建成了集行政办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矛盾调处,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五是注重引领,先导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张渚、周铁等一批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周铁镇并一举摘得“中国人民模范例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生态引领。支委蒋耀星在谈到生态环境治理时,宜兴市委市政府始终牢固树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治太保源深入推进,投入超27亿元,建成油车水库、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等一批重大工程,实施重点治太项目,小流城治理项目1071只,入湖水质不断改善,太湖连续8年实现安全渡夏。
曹福勤老干部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时,市委市政府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累计否决200多个项目。实施民生环保工程590只,关停化工,铸造、水泥等企业近300家,万元GDP能耗下降25.1%,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超额完成。复垦新增城市绿地9000亩,城区和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6%、86%,安全供水率、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生态指数全省领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获得中国人居民环境奖。
四、文化建设。正科老干部范秀英谈到文化建设时,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我市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散落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应着眼于延续农村文脉、提升农村品位,把新农村建设过程作为文化遗存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的过程。市文化中心高效运营,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50场,到馆总人数流量超9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西渚镇的白塔村原是全市出了名的经济薄弱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如于伶纪念馆、猪文化馆、乡村茶果园,依托云湖、大觉寺等景点,实施旅游带动。现已逐步变成“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省级农村示范点”、“无锡市十大美丽乡村”。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还被当选为十九大全国人大代表。
五、民生保障。唐俊宜老干部从小乡干部干起一直当到区委书记,亲身感受到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全过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1500多次改革举措,力度之大,成效显著,使全国各族人民、各项各业,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高质量的全面小康指日可持。十二五期间,宜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超300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五年增加3.8个百分点。完成65件140项实事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到42750元、21910元。同时联系自身实际,在吃住游购医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如今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购物网上点,好景随处现、医疗真方便。
李志泉是一位90岁高领的老干部,部队转业后长期从事财政的领导工作,他以日本鬼子、国民党和共产党作对比的形式讲述谁好谁坏的精彩故事。并回忆日本鬼子扫荡时,全家从和桥镇上搬到张泽的施荡村,当时在一起玩耍的五个孩子,除自己外出当兵幸运存活外,其余4个有的被日本鬼子打死、有的被活活饿死。改革开放初期,对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997年财政收入达到7.88亿元,比1978年增加12倍。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地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不遗余力增进民生福址,努力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一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千方百计让城乡居民增收致富,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好保障。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四是提升养老水平,积极推行医养融合、智慧养老、更好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定制服务需求。
下一篇:周铁镇政府关心老干部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