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要闻动态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8-08-24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记凭空崛起的“华东石材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曾经出现的无数奇迹中,华东石材市场的凭空崛起同样是一个奇迹。
  这里地处太滆平原中心,自古盛产稻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一眼望去,既没有山,更不“长”石,四十年间,凭空崛起了一座规模巨大、国内外知名的石材集散中心。据2014年出版的《万石镇志》记载:江苏华东石材市场占地2000余亩,2011年时聚集国内外客商1000多户,当年石材成交额23.6亿元人民币,上缴税金700多万元,市场带动就业8000多人,当地群众服务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超过8000万元。近几年,我数次专程去市场转,不为买石材,就为探寻这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令无数人不得其解的谜一样的存在。在找到退休多年的王亚生以后,几次聊天、几番寻访,我心中关于石材市场崛起的谜一点一点被解开。
  一、把石头引进万石是在党支部会议上决定的
  在中国基层,但凡大事都是由党支部会议决定,石头进万石也是如此。大约40年前,万石乡万石大队的那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支部委员会议,开创了如今石材市场的辉煌。
  1979年7月14日天气很热,大队党支部书记唐保明听了王亚生一番汇报,心头更热,赶紧通知四个支委,吃过晚饭开会。支委会在大队部的楼上召开,支书唐保明、大队长许洪才、大队会计江海宁,加上管工业的王亚生,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创办大理石加工厂。王亚生汇报得有点激动,手里的一把芭蕉扇不停地扇,还热得满头是汗,他心里热啊!大家都听得认真,只不到半个小时,意见一致,唐支书拍板:干!
  支委会开得简单,前戏却是有点复杂。要把这个事情理清楚,先得从支书唐保明和王亚生的交情说起。
  王亚生和唐保明是同乡,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唐保明长王亚生3岁,算是老兄,两人同一天入伍,在同一个部队当兵,都在部队入了党,又在同一天退伍回到万石村。他们俩回到家只过了一个多月,1975年4月29号,公社领导就找他们谈话,让唐保明担任大队民兵营长,王亚生担任大队会计。那个时候,大队会计是定额干部,民兵营长还不算。大队会计当了一年多,乡里就把王亚生调去万石公社第一砖瓦厂当出纳会计。这个出纳会计一当就是三年。这三年,老王很“惬意”,一天的工作花十五分钟就做完了。对于一位二十来岁的党员退伍军人,这样的工作实在做不上劲,他的心里压抑着一股干事创业的冲动。
  那一年的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精神就像一阵久违了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穷怕了的人们开始动起搞企业改变现状的脑筋。刚接任万石村党支部书记的唐保明找到老战友,请他回村里来抓工业。1979年7月9日,王亚生就辞去了砖瓦厂拿工资的会计工作回到村里拿工分。厂里人说,丢下工资回家拿工分,亚生你傻啊?亚生回说,我只有28岁,我想做点事体得。
  王亚生回到村里抓工业得到的头一个信息,就是大理石加工。有一位在宜兴大理石公司技术科工作的南漕人叫沈可仁,愿意为他们办厂提供技术上的帮助。那个时候,人们脑子里还没有大理石这个概念,王亚生脑子里的印象是常州汽车站候车室的墙裙,石头上有纹路,很漂亮。人家告诉过他,这种石头是用锯子锯开来的。啊,这么厉害!
  从那个时候起,王亚生这个名字就开始和万石的石材加工挂上了钩。王亚生去看过位于茗岭白云山的大理石矿区,看到几公里长的钢丝绳围着山头,一圈一圈的切,一个工作面做下来要几个月时间,切下来的大石头方方正正的,每一块都有好几吨重。他看着感到新奇、感到震撼!他开始了解把山上切下来的荒料加工成成品板材、加工成异型材的生产工艺,了解其中的过门关节。真正让他拿定主意的是和沈可仁跑的一趟上海。坐落上海龙华的上海大理石厂厂长亲自接待了他们。墙上正好挂着上年的图表,王亚生偷偷记下了这个厂1978年的经营数据:这个厂有800个员工,全年加工原材料7000立方米,实现了450万元销售、63万元税后利润。他们还了解到,这个厂采购的原材料中,有一半来自宜兴大理石公司。于是,王亚生他们开始盘算从张渚采购大理石来万石加工的优势,运输路程短运费少呀,农民的工资比上海工人低呀,加上新企业开办的头三年免税优惠政策,这个项目可行。
  从7月9号回到村里开始,王亚生他们只花了5天时间便完成了石材加工项目的考察,把方案提上了支委会,而且一致通过作出了决定。这个速度,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党的政策在撑着腰,有春风在后面鼓劲。唐保明、王亚生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可是,哪就会这么顺利呢?
  二、许子明的两声吼
  说干就干,村里筹了2万元,在殷村港河边盖三间厂房,从杭州一家大理石厂买来淘汰了的机器设备,请沈可仁做技术顾问,仅仅过了5天,1979年7月19日,大理石厂就算办起来了。大理石加工锯、切、磨、补四道工序,一共选派了5个人去杭州学习技术,袁启浩带队,顾永中、袁小中、张水华、袁勤大每人学习一道工序,这几个人回来后成为了大理石厂的技术骨干。
  万石这种既没有山更不产一块石头的穷地方要办大理石厂,这不是瞎闹吗?上面不同意,阻力很大,县里的社队工业局就是不肯盖这个章,项目批不下来,就办不了营业执照。在当年,这真是第一大的难事。王亚生拿着村里的报告一趟一趟跑县里,来来回回80里,要计算着时间赶班次,误了班车,就得住城里一夜,那可是又一笔开支。他记得很清楚,为跑办厂的手续,前前后后一共跑了21趟,拖了半年多时间,才拿到营业执照。他说,那时候的机关作风啊,真看不顺眼,一张报纸一杯茶,遇着事先踢皮球,跑到一处,回说是先要去哪哪盖了章过来,到了那边,又说是要先去哪哪盖了章才轮到他们。跑得实在烦透了,那次王亚生在县社队工业局冲着工作人员发起火来,一位科长模样的走过来告诉他:小伙子,火气嘛勿要酿大,你呢,先到和桥区里找找许子明看。说是这位许子明有本事,有一个项目也是跑了好多趟,局长一直不批,他火了,亲自跑到局长办公室,叫局长把抽屉开开来,拿出公章就往报告上盖,局长拿他没办法,一趟头就解决问题。
  提起许子明,在和桥一带地方上可是个有名气的老革命、老资格,当年在和桥区委当秘书,虽说一个秘书,可他的工资比区委书记都高。许子明在区里管工业。那一天,王亚生跑去和桥找许秘书,老许正好在会议室接待县社队工业局的王局长和外贸公司的蒋书记。王局长问王亚生:小伙子听说你们在办大理石厂,还动手了呢,我劝你们别做,别做,房子造了嘛派其它用场。王亚生一听急了,问为什么?王局长说,和桥办镜片厂上了马还下马格你晓则勿?什么原因你晓则勿?一没资源二没技术,什么都没有,你们这个大理石厂能办起来?王亚生一听更急了,据理力争:办大理石厂的决定是党支部开会定的,我们事在人为,只进不退,请王局长支持。王局长一听就把脸别过去不再打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楞头青了。当时气氛有点紧张,停了一会,许子明开始讲话了,他先问了一下在场的外贸公司蒋书记对万石办大理石厂的意见,蒋书记想了想,认为可行。这一下许子明就激动起来了,他说,社会不断发展,作为高档装饰材料的大理石加工厂很有前景,我看可以办。说到这里,老许站起来,挥舞着手,朝社队局的王局长吼了起来:支持他!支持他!王局长这下没有声音了。第二天王亚生再把报告送去社队工业局终于顺利盖到了章,往后便一路顺风,把大理石厂的所有手续都办下来了。
  老王在和我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一经历的过程中,也很兴奋,他一再强调,许子明对万石大理石厂取得合法身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大,没有他当着王局长面的几声吼,这个手续还不知要跑到哪一天才会办下来。
  一个暖意洋洋的上午,王亚生领着我寻到那个40年前作出将石材产业引进万石决策的支委会会址。就在万石老街的东头,一幢一点也不起眼的小楼房,当年的二层楼如今依然是二层楼,只是面貌变了,当年的木结构成了如今更为结实牢固的砖混结构,窗明几净的,如今是万石村里的医疗服务中心。当年大队部的东面不远,是最早的万石大理石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就在殷村港河的岸边,只是铁栅栏门上了锁,天井和后进当年的车间里堆满了杂物。站在老厂房面前,老王有点感慨,一边自言自语:其实这里可以作为老建筑保护起来,这里是万石石材市场的根。他一再说,对万石人有教育意义!我清楚他的心思,老王把眼光看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不能忘了当年万石人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石头赢过钢铁
  改革开放以来,万石地面上有两大产业在地方上有点名气,那就是石材和钢构,一直做得轰轰烈烈。在人们的印象中,石头价值低,钢材价值高,石头哪会是钢材的对手。但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万石的大理石厂做出了名气,经济效益胜过了乡里的好几家无缝钢管企业,曾经创造过“石头赢过钢铁”的奇迹。
  大理石厂办起来了,就在万石老街的东头,殷村港河边三间、两进老屋,加一个天井,机器设备在后进,前进兼着出样经销。几十个村民职工小打小闹的村办企业,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动辄载重数吨、数十吨的荒料车调个头、卸个车非常困难,可生意却是真不错,生产的大理石板材,只要做出来,市场很好销,都是客户来订货。
  转眼到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形势催人奋进,乡里开始探讨大理石厂的发展问题,将原先的村办集体企业升格为社队联办,乡、村各出资4.5万元,贷款8万元,注册资金提高到了17万元,厂搬到了公路边,占地有十多亩,新砌的厂房,规模比原先大多了,业务进一步扩大,依然很兴旺。要提一下的是社队联办的万石大理石厂一开始时王亚生是分管业务的副厂长,过不多久,厂里推行“一包三改”,就是实行集体承包,改干部终身制,改职工铁饭碗,改企业大锅饭。解放思想,能人当家,厂里搞了个民意测验,王亚生高票当选,又当了集体承包以后的大理石厂厂长。
有一天,王亚生办公室里来了一位中年男子,操着一口无锡腔,他是来订购大理石板材的。手续办好以后,在王厂长的办公室小坐,说了几句话:你俚万石的名字倒好得,一万种石头。“万石——一万种石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亚生由此动起了巧借地名的文章。他们在路边竖起了第一块广告牌,破天荒在无锡电视台做起了电视广告,广告语是“万石,万石,要买大理石,请到万石”。这个广告语,把“万石有很多石头”这一个概念借助电视媒体反复炒作,影响遍及常州、苏州、江阴、太仓、昆山、常熟。那个时候来厂里采购大理石板材的一般都是小客户,很热闹,一年要订600多份合同,全年销售却只有450万元,平均每份合同金额不足一万元。
  要说在无锡电视台做的第一个广告,其实也是一种巧合。那一年,无锡市文化局做了一尊阿炳雕塑,来厂里采购几个平方大理石板材做基座贴面,结账的时候,文化局的领导随口说了句,这点钱也不多,不如帮你们到电视台做个广告吧。也行,做就做吧。于是开始了长年累月的电视广告宣传。现在看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的电视广告,促进了当时大理石厂的业务,也在客观上为下一步发展石材市场业务营造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这个开始为村办集体、不久改为社队联办的万石大理石厂,从改革开放初期办起,一直到1998年结束,在这方土地上一共热热闹闹地存在了二十个年头。在老厂长王亚生的记忆里,1991时,厂里有职工100多人,产值一千多万元,创利一百多万元,人均创利一万元。这在人均月工资不足百元的年代,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我和老王聊到这里时,老王非常兴奋,在他的经历里,这是最值得骄傲的一段。他说,他们厂的营利超过了当时乡里的几家无缝钢管企业,也走在了全省同行业的前列。我问了一下,你个人和厂有获得过哪些荣誉,老王说,太多了,镇里的、市里的、省里的、党内的、行政的、行业的年年都有,多到记不清了。我说,是乡镇的明星企业吧?老王笑得很灿烂:算是吧。王亚生他们这一代万石早期的石材人啊,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不产半片石材的地方生生地树起了一面造福一方的石材大旗,他们这代人功不可没。
  四、“筑巢引凤”办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一种天然的装饰材料,市场已经不再满足于宜兴地产大理石,万石大理石厂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开始根据客户需求采购山东的大理石荒料来加工,之后又把眼光瞄向了福建和四川的花岗岩,那时的“四川红”曾经非常抢手。加工板材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万石本地不产石材,外出采购荒料的程序十分繁琐,供销人员必须一趟一趟去到选定的矿山,谈好价格,回来做汇票,再去付款。款子付了,才能安排火车或是汽车将荒料运回来,整个八十年代,天然石材的荒料是一种卖方市场,荒料开采方守着资源坐地起价,厂里业务完全受制于人,用万石当地的话叫“吊桶落勒人家井里”。但大理石厂面对的成品市场又是非常的多样化。时间一长,就觉得里面有矛盾,而且是难以解决的矛盾。他们想象着:要是各地产的各种各样的石材都在本地,客户要什么产地、什么品种、什么规格的板材,我们都能很快买到荒料,然后加工成品后提供给客户,要是能这样,多好!
  这样的机遇在慢慢地形成,而大理石厂的领导层又敏锐地抓住了这样的机遇。
  1989年,万石大理石厂的厂长王亚生有过一次被作为人质扣留福建泉州安溪的惊险经历,王亚生有惊无险,平安脱逃回到万石,厂里经济上也没造成损失,但他在来回的路上,却是发现了一个线索,就是安溪一带沿路的石材质量很好,都是花岗岩,但就是不见有人在开采。回到厂里,他一直在为这事可惜。但只过了两年,忽然发现有福建泉州人来宜兴推销福建石材了。哈哈,这真是一个大变化呀。到了九十年代初,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各大石材产地的石材开采和加工企业成倍涌现。那一年,王厂长派出去四川采购的供销员回来说,仅四川雅安地区的石材开采加工企业家数,1992年比1991年增长了约200倍,是一种井喷式的发展态势。这么多的石材荒料产出来,自然而然要寻找市场。厂领导感觉到石材市场要变天了:他们渴望的买方市场要来了。以前是带着钞票去求购,以后很可能就是那么多的石材开采企业要带着石头来推销。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我们何不干脆办一个市场,把各地产的石材引进来摆在这里销售,客户需要什么石材,我们可以就地订购,省却了大量的外出采购运输的麻烦,而且品种更多,价格更实在。这样的做法当时时兴话叫“筑巢引凤”。
  对,办个市场,把我们熟悉的这些荒料供应商请过来,让他们在这里设摊出样。
  最早的市场是1992年9月10号开工的,大理石厂从外地拆借来300万元资金。就是将租来的水田填高填平整,通电通水,搭建一些简易的工棚,提供给客户摆放石材,到1993年的元旦,市场基本建成,就有外地客商陆续进驻。这个日子,王亚生记得非常清楚。市场选址公路西侧,南北向公路沿线230米,往西进深100多米,合计38亩。这片水田,当年属余庄村的新河组与张家组。租用时约定每亩水田年租金250元,由村里统一结算。王王亚生一再和我说,当年租用农田办石材市场的事办得非常顺利,致富心切的村民们很支持。为什么选址这里,其实是有考虑的:一是位置恰当。这个地方正好位于新河和张家两个组之间,全是农田,没有农户房舍,不存在搬迁问题;二是公路有一个折弯,使这里的视野更好,当时在公路折弯的位置建了一幢楼,楼顶面向公路安了一块石材市场的广告牌,这块牌子老远就可以看到,给来往的司机留下很深的印象。
  随着进场客商的增多,附近沿路的农户房子门前、路边不断有客商进来租用设摊,场面越铺越大,客商越来越多,从万石一直向北,断断续绵延数公里,到1995年时,这个历史上从不产石材的万石竟成了石材品种最为丰富、远近闻名的石材之乡,成为了宜漕公路边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个时候,新修的宜漕路是少见的双车道,中间隔离带上一式的陶瓷龙柱路灯,细看这龙柱,一条条游龙沿灯柱盘旋而上,栩栩如生,釉光闪闪,从常州地界一入宜兴境内,犹如进入一处龙游天地的仙境,给人一种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这是陶都的气势!
  我想找一找最早的这处38亩石材市场的位置,看还能不能找到一点当年的影子。
  我和老王从现在市场的主入口3号门沿路往北走,老王使劲地回忆,我知道他要寻找合适的方位物,但是一切都变了,方位物不易寻到。是的,近二十多年来,宜漕路拓宽、石材市场扩建改造,尤其是2003年石材市场脱胎换骨、跨越式的大规模改造,已从当年的那个占地仅38亩的露天小市场变成了如今占地超过2000亩,数万人就业,管理规范、秩序良好、年成交数十亿元的大市场。现在的华东石材市场从南到北一共有7个入口,每个入口相隔都有数百米,市场里到处都是整齐的商铺和车间,纵横交错而笔直宽畅的道路,不绝于耳的机械轰鸣,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忙忙碌碌的各式车辆和行人们,除了堆积如山的石材荒料,排列整齐的各式板材,大量的异型石材更是石材市场一道美丽的风景,满市场的亭、台、楼、阁,桥、柱、栏、坊,龙、狮、马、羊,等等,等等,各种石材装饰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成的。25年过去,石材市场面貌已经变了几番,当年那个小市场的位置实在难以寻找。我们走到4号门往北几十米的位置,在路边绿化带上,老王终于站定了,他告诉我,这里应该是当年市场的最南端,也就是说,从这里往北230米,正好抵到公路那个微微的折弯。是的,就是这里了。王亚生有点兴奋,他告诉我,当年骑着辆破自行车从万石厂里一路骑过来,来来回回地看地势,最后认定的这个地方。现在看起来,当年的选择没错。
  五、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宜兴北门金三角到陶瓷商城一条路边全是石材,都是以福建人为主的外地客商。连续经营的几年间,外地商户和当地人矛盾不断,时有冲突,社会治安环境很不好,最激烈的一次冲突,警方出动了数百人前去平息纠纷。随着城北建材市场的崛起,城郊环境整治和规划的调整,城北一大批石材客商开始从城北撤离。这一批外迁的福建商户陆续来到已经初步形成气候的万石。那时候,宜兴周边规模不大的石材市场有好几个,宜兴城北有,张渚有,漕桥一带也有,都在公路沿线。石材笨重,大都是露天堆放,经营户每到晚上都要把自家的成品石材用链条锁起来,第二天再打开来做生意,非常麻烦,但即使这样,还时不时地会被偷去几块。时间一久,这些外地商户慢慢发现,唯有在万石的石材市场做生意可以放心,到了晚上也完全不用铁链将自家石材上锁,露天的成品石材也没人偷,没人碰。在这里,外地人也极少与当地村民发生纠纷。这样的氛围对于外地客商为主的石材市场,是最具吸引力的。于是,万石的这家石材市场,外地客商越聚越多。
  今年春节过后,我趁着天气睛好,随便走进一家专做异形装饰石材的商铺,年刚过不久还没开工,空空荡荡的大车间里几台大型石材加工设备静静地卧着。商铺的负责人叫吴纯来,很是健谈,与我在茶几边坐定边喝茶边开聊。他告诉我,他来自福建泉州水头镇,他很自豪,他的家乡也是石材之乡,不像这边名字叫“万石”其实一块石头都不产,他们家乡产的可都是优质的花岗石。他们水头镇也有一个石材市场,规模比这里还大,有“中国石材之乡”的美称,他们那边有世界各国来的荒料,都是海上过来,厦门泉州港口上岸,然后运到水头。万石市场上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商户来自水头。而且好多家在水头、万石两地都有店铺,经营相同的产品。他是2008年随堂弟吴海宾来宜兴的,他们家就是福建水头和宜兴万石两地都有店铺经营石材。哦,这不就是石材的连锁经营嘛。由此,我想到了万石石材市场上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令人眼花缭乱的石材品种,也许,与福建水头市场的连锁,无数商户构成的联通管道,成就了这个市场石材品种极大的丰富性。
  从石材进万石到如今已经四十个年头,万石人踏准了改革开放的节奏,一步一步,在这片从不产石头的土地上,栽下了一棵惠及周边数万村民的摇钱树,村民们靠着这个市场,动动手就有工打、就有活做,家门口跑跑腿就有钱挣。王亚生回忆其中的成功之道,他告诉我,万石这个石材市场之所以会越办越兴旺,除了党的好政策外,还有三条原因:一是周边地方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比较富裕,高端石材的市场需求量大;二是巧借“万石”地名,几十年的诚信经营,提升了市场的知名度;三是这里淳朴崇善的民风留住了天南地北的客商,他们在这里做生意能安心、能放心。
  有一首歌叫《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歌词里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山高路远也能获得。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把它藏在心间呀,天长地久不会失落。
  万石人以自己的勇敢、智慧、勤奋和善良创造了一个从“无石”到“万石”的奇迹。除此以外,其实,万石人天生还有着一种对石头的崇拜,这种崇拜缘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连通太湖和滆湖的殷村港河中段没有桥,两岸人民去到对岸全靠摆渡,劳作交流极为不便,有人发起在河上建一座桥,这个提仪得到大家的响应,可当地一片水网平原,没有建桥所需的石材呀?于是,大家开始自发去太湖的马迹山一带拣石头,一年两年过去了,河两岸备下了大量的石头,可离建一座桥还差很多。据说这事被周处知道了,那么多人为建一座桥常年累月地出力流汗,周处感动了,决定帮帮大家。周处力气大呀,拿了副扁担去到马迹山挑石头,连续跑了好多趟,每个来回都好几十里路呀,终于把建桥的石头备齐了。桥建成了,当地人非常高兴,取什么名呢?建桥的石头是大家合力拣来的,修桥铺路是做好事,做善事,所以就叫“万善桥”,也称“万石桥”,这个名字一直叫到如今,桥边的村叫万石村,所在的镇叫万石镇。
  也许,这冥冥之中前人种下的石头情结,遇着如今的好时代,开花结果了呢!
 
 
  作者简介:任宣平,宜兴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退休,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散文随笔、专访、小说、诗歌等百多万字,著有散文集《金色的麦场》《白塔钟声》《缸山如画》等。
上一篇:交通运输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主题调研活动取得新成效
下一篇:财政局领导上门走访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