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农历壬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 ,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
中国的龙文化对世界华人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日前,宜城街道宜北社区关工委组织部分学生,参观85岁高龄离休干部郑小荣近年收藏的152枚生肖邮票展。郑老殷切期望同学们发扬龙马精神,学好科学枝术,将来建设好祖国。图为同学们静心聆听郑爷爷介绍龙马精神的情景。 转载宜兴日报
八旬翁累积“方寸精彩” 郑小荣整理“龙邮票”
“大家看,这是2000年时我国发行的第二套龙年邮票……”这两天,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大厅里,总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站在自制的生肖邮票展板前,热情地向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解着我国生肖邮票的来历和价值。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叫郑小荣,今年84岁,可他的个人集邮史已有62年之久。 郑小荣是市妇幼保健所一位普通离休干部,生于1928年的他属龙。从22岁参军开始,他便迷上了邮票。郑小荣第一次集邮要追忆到22岁在南京读军校时,当时集邮纯粹是看在邮票漂亮的分上,觉得好玩。年轻的时候集邮条件很差,一无钞票,二无门路,买不起邮票和邮册,但是他的决心很大。那时候,郑小荣以集旧邮票为主,只要见到信封上的漂亮邮票,就想方设法要弄到手。所幸的是,当时集邮的人很少,只要他开口,老师、同学、战友等都会支持。当然,熟人圈子毕竟太小。为了扩大集邮面,郑老还做起了“义务邮递员”,送信上门,服务到家,因此开口向战友们讨邮票,基本也会得到。当然,在这过程中受人白眼、碰一鼻子灰的事也时有发生。 郑老爱好集邮,在宜兴集邮协会成立时还担任过首届理事。数十年来,他已收集各类邮票近4000张,集邮册30多本,还集藏到43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光邮资明信片。“那时候,旅游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张小邮票,往往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精华所在,有些是风景,有些是人物故事。小小的,很好玩。”郑小荣说,不要看邮票小,每张邮票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或是人物传说,或是风土人情,或是寓言故事。“有些地方,没办法亲自去一趟,拥有一张邮票,就能了解关于那里的知识,这就很不错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邮票上的知识,郑老曾多次自费在宜兴乃至无锡的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过“奥运邮票展”、“庆祝建党90周年”等个人邮票展。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集邮实则是在玩邮票,主要是收集邮票;但后来通过认识一些邮友,相互交谈,对集邮有了另一番领悟,于是将邮品进行整理分类,制作专题邮集,并开始致力于它的制作构思、结构编排、素材选取、文字处理和外观设计,通过展览不同的邮票,反映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精神。”郑老笑着说。 郑老的本命年——龙年即将到来,说到龙年,郑老高兴地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几套龙年邮票,“从1980年,我国发行第一张庚申猴票时,我就喜欢上了收集生肖邮票,加上我们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我自己也属龙,就特别喜欢这些生肖龙票。”粗略算了一下,郑老收藏的各类生肖龙票有20多张,还有100多张与龙有关的龙灯、龙舟等主题邮票,这些龙票可全都是郑老的“心肝宝贝”。 “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也是一部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寄托。”有人认为集邮是为了增值,郑老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说,集邮是一种乐趣,邮票亦没有贵贱之分,新票和信销票对于他来说没有多大区别,因为每枚邮票虽然有不同的价值,但带给他的乐趣是一样的。
在郑老看来,集邮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邮票虽小,却在方寸之间记载着历史的兴衰,展示出灿烂的文化,是“小型百科全书”。郑老说:“我购买邮票,不像常人一般仅购买一两张,而是整版地买回家。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不多,但是我把所有的钱和心血都投入到集邮这件事上。”谈到这一点,郑小荣非常感激他的家人,“老伴和子女十分支持我集邮,家里的其他开支全由老伴‘承包’了。子女们出差在外看到好邮票,也会买下来带回家送给我,我的一套《西游记》邮票,就是儿子在杭州出差时买来的。”郑老一脸兴奋地说着,也因此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花钱集邮。他平时生活俭朴,不抽烟,不饮酒,不乱花一分钱,但是,一旦遇到集邮需要,他毫不吝啬,每年光购买集邮年册的费用就达上千元。 谈到在新的一年里的愿望与规划时,郑老说得有板有眼。他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可是说到了他的心坎儿里。方寸邮票是文化底蕴的展现,如何更好地发挥他珍藏的邮票的作用,让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可是他新年里的首要“任务”呢! 郑老说,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