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干部党建
老干部党建

故乡情怀 周铁 冯明明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3-05-27

                         
   
  清明, 万物复苏、春意浓浓。我高中时同班的几位老同学回到宽别多年旳故乡---江南古镇、水乡周铁。
    当年他们几位都考取了大学,分配在外地工作,岁月流转,光阴似箭,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多少回梦中见故乡”,今天大家在故乡相聚了,高兴呵! 我们畅谈了在校时那段青春岁月同窗友谊美好的中学时光。
     文化站长告诉我们,近年家乡的文化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果,建议大家看看。
            ------------------- 老 街 上 --------------
    我们一行8人首先来到呈十字型的老街(宽6米,东南西北4条总长约一里),街上昔日的国营、集体商店不再有,现在仅有两三片个体小商店。记得那时东街小吃店桹票二两七分钱一碗阳春面味道既鲜又香。早晨,人们提着竹篮街路两边买小菜,拥挤又热闹。这年代一去不返了,现今老街上大部分是外地人、老人的居住地,街上显得平静、安祥。在北街上,老同学毓強指着一间二层街面楼说:这是我的老家,在这里渡过了我美好旳中小学年代。大家看上去楼上木格花窗依存,岁月流逝,已很破旧。带领我们参观旳沈黎告诉我们:象我镇现在这样古建筑的历史老街、就本市范围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镇,现已列入保护规划工程,将投资100万科学谋划,做好修复工作。祝愿老街:古貌更韵!
    接着我们来到北街中间,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约250平米旳楼房已整修一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程天民旧居。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约250平米的老式街面楼房(投资50万)已整修一新,室内楼上下陈列着他各个时期的照片和简历,他为我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嘉奖及人民群众的爱戴,他的绘画和书法也很好,一只展翅的飞鹰画得栩栩如生,好似在说:“故乡腾飞吧!”
                ------------- 老 桥 旁 -----------
    出北街过青店老桥是宜兴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张効良的故居地,往东不到20米是原乡政府和竺西小学所在地,现在已是刚完工恢复不久的 “竺西书院”。这是一幢座北朝南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面积602平米,是南宋词人蒋捷讲学的地方,首进内有蒋捷铜像,有镇的历史演变过程资料,墙上挂着历代周铁名人的简介和像片。春江同学说:真不知道家乡还有这么多有影响的名人,我用相机拍下来。是啊!家乡人杰地灵,儒风芳菲名士乡,阳羡状元地周铁教授乡。中进天井内,墙门上有各种花鸟的浮雕,天井里种有红了櫻桃绿了芭蕉的各种花树。后进楼房一层厅内摆着古式凳椅,是供读书学习的地方,墙上有“竺西讲堂”的牌篇。沈黎说:这里仅是竺西书院的第一期工程(巳投资200万),今后第二期工程改造项目为书院的后花园,将投资800万配套建设书院茶室、连廊、假山等附属设施。
    走出书院大门沿着新建护栏、新铺路面的河边过老营桥,南侧是新建成的“平桥”,桥旁有漂亮的亭子座櫈、花树,沈黎说:这里是新建“塘诃水韵公园”的一个节点,整个公园全长2.5公里,20个分区,8个节点,沿河道路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目前已基本建成(投资1500万)。待夜景工程建成后,“塘河”周铁的母亲河将变得更美。
    沿河继续往南50米,我们停留在桥下。这是原老镇区内唯一联系河东西两岸的老桥——周铁桥。老桥桥面虽已用钢筋混凝土重建了几次,但两端桥堍仍保留着原来造时的花岗岩条石台阶。使人想起原桥全部是用巨大的天然条石建的石桥。
周铁桥桥名有铁字,但并非用铁建筑。这座桥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古时候,河两岸人们只能用摆渡船来往,极不方便,后来一位以打铁为生的姓周的铁匠,他拿出一生的积蓄赞助建桥,并亲自参与建桥。不久积劳成疾而逝去。后人为纪念他,该桥命名为周铁桥。
    老同学悦林说:“记得我们毕业那年该桥正在重建”。我说,对!当时在中学操场上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T型梁,每根有好几吨重。当时无大型起重运输设备,而是用木棍填在梁下面,在地上一根接一根从西街拉滚到东街,搬运工人齐喊:“一、二、三”,旁边看热闹的人也喊:“一、二、三”,帮着助威直到滚到河边。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的数学储老师在一次我们立体几何考试试卷中以该梁的外形尺寸为内容,编出一道数学题,要求计算出该桥的重量。具体答案我记不清了。
    老桥啊!她长年累月,披星戴月,默默无闻,拉着路的两端,驮载着古今往来的人们走向前方。祝愿老桥: 牢固长存! 
在桥上沈黎为我们照相留影。随着镇区范围的不断扩展,现在城区内,从北环路至南环路塘河上已有7座大桥,建城区面积从原来的0.5平方公里扩大成约6平方公里。
                        -----------古 树 下 ----------
    沿河继续往南20米来到小街上。这里是相传三国孙权母亲所栽的千年古银杏和历史悠久的城隍庙所在地。庙现已重建一新(嘉庆和道光年间分别重建整修过一次),庙附近的古井、孝节牌坊也进行了修缮,(投资1000万)。树冠复盖近100平米、枝繁叶茂的古银杏已挺立在刚新建成的花坛中。古今往来多少人充满对银杏的赞美,郭沫若《芍药及其它、下乡去三》写得好:我爱那白果树、我爱它那独立不倚、孤直挺劲旳姿态,爱它那鸭掌形的碧叶、那如夏云静涌的树冠。今天在树下,老同学们凝视着这颗在春天里绽放新叶的千年古树,“她”目睹了千年周铁故乡的巨变。祝愿“她”:更茂盛、更长久。
    本想去新建成的竺西文化公园(投资2500万)和新修的陶行知纪念馆(投资300万),由于时间不早,同学们要回常州、无锡、苏州、北京等地,待下次去。大家商定待明年我们“中学毕业50周年”全班老同学来周铁再相聚。老同学均安说:洋溪已合并于周铁镇,现在我的故乡叫周铁,我想下次相聚再看故乡定更美,感谢故乡的人们!
    对!家乡更美,我们的夕阳生活会更红。莫道岁月催人老,携手迎来夕阳红,相信我们的夕阳生活一年比一年红。
    是的!“十八大”春风已吹遍全国,我们的梦——家乡一年更比一年美正在不断成为现实!
                                              

上一篇:我当老干部书记的“苦”、“辣” 、“酸”、“甜”
下一篇:为什么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 丁蜀 陈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