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干部党建
老干部党建

人民公仆要写好“为民”的大文章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2-12-20

学习《江泽民文选》的根本要领和启示
旅游园林管理局离退休党支部 余录生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拥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江泽民文选》牢牢把握和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符合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历来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但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切实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矢志不逾,终身写好“为民”的大文章。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努力写好“为民”的大文章。“为民”既浅显又深透,既抽象又具体,其基本要求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真心诚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体察民情,就是要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搞革命工作,不了解情况,不懂实际,不了解群众的情绪和要求,怎么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来呢?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鱼水深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奋斗、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进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党的这些好传统、好作风都不能丢,而且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更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顺应民心,掌握实情、扶贫解困,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想境界的需要。

  了解民意,就是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首先要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事实表明,把各项决策和工作建立在了解、顺应、符合群众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之上,我们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无视、偏离、违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足点,切不可无视民意、挫伤民意、违背民意。

  集中民智,就是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汇聚和发挥出来,形成推进工作和事业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的伟大创造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革命战争年代的“地道战”、“地雷战”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公司加农户”模式等也是这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空前增多,进行决策和推进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显著提高。领导干部只有诚心诚意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善于从群众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攻坚破难,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珍惜民力,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运用好、发挥好、保护好。民力、聚之难,毁之易。当前,由于诸多原因,不体恤群众、不珍惜民力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屡有发生,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滥用民力,实际上是对人民的犯罪。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原则。在推进工作和事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注意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比如各地对城市发展规模、新农村建设进程等,都应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上一篇:践行“八荣八耻” 从我三个做起
下一篇:读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