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干部党建
老干部党建

从小匣子到大液晶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2-12-20

  “人家张老汉家又搬回来了一台液晶大电视,32寸的,可气派了。”这消息在黑龙江省北安市通北镇兴东村不胫而走,只见张老汉家50多平米的大客厅内摆放着一款液晶大电视,黑色的机身,纤薄的大屏幕,放在客厅里,气派漂亮。张成彬是北安市通北镇兴东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庄稼汉,说起村里人与电视机的渊源,张老汉深有感慨地说:“从小‘匣子’到大‘液晶’,这电视机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农民生活的大变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农民家里算得上有声 ‘家电’的便是那人称小‘匣子’的半导体,没事儿的时候,一家人把半导体从炕头捧到炕梢。”张老汉说。1983年,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单干了,张老汉一家人铆足了劲,到年终一算账,家里不再“涨肚”了,头一年有了余富钱。这钱该咋花?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经过多次家庭会议讨论决定,留足下一年的生产生活费用,买上一台电视机,满足大人孩子的愿望,让全家人也过足电视瘾。于是,他家搬回来了村里第一台电视——14英寸的“三元牌”电视机,还是托人买到的,这在当时已足以令他们满村轰动了。那一年正赶上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在全国热播,村里的老老少少几乎每天晚上都聚集到他家里看电视剧,炕上,地下,屋里屋外都是人,那才叫个热闹,“占个位置“成了那一年全村的常用词。张老汉说,那时屋子的外面,竖着一根很高很粗的电线杆,上面是一个天线,还是自家用铝丝作成的,当时能收到的电视台很少,每逢在这些台之间变换的时候,总得有一个人到屋子外面,抱着电视天线杆转动,找好方向,才能看清楚电视节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们种地加养殖,生活都有了起色,农民生活富裕了,手里都有了闲钱,村里家家都买上了电视机。而到了八十年代末,村民们“种养加”多种经营齐迈进,电视也来了个更新换代,此时村里已经有的人家买上了彩电,而且有线电视接进了农家院,这回30多个频道任你选。1989年,老张家也买了一台21英寸“熊猫“彩电。这台彩电一直用了10年。近年来,张老汉的儿女们随着外出务工流出外打工,2000年老张家盖了大房子,于是又添了一台29英寸的平板高清电视。家里有了两台电视,老俩口一人看一台,喜欢看戏剧的看戏剧,得意体育节目的看球赛,这回再也不“争嘴”了。本来张老汉觉得年纪大了不想再更换电视,可是儿女不同意,说电视小,回家看起来不舒服。于是,张老汉就又搬回来了这台32英寸的液晶电视。
  张老汉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家的电视从“小匣子”到黑白,再到彩电,从21英寸变成29英寸,再变32英寸。和全国普通百姓一样,对于他们家来说,电视机早已不是什么奢侈品。“一台电视机印证了祖国3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记录下天壤之别的巨大变化。”张老汉兴致勃勃地断言:“按照电视的这种发展速度,用不了多久,我家的电视又得更新了。”(张照有)


上一篇: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
下一篇:美丽的团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