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干部党建 > 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

从“陶都美丽乡村”建设 看十八大以来新变化 虞富华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4-04-14
    近几年来,我到过全市一半以上的乡村,深刻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面貌变美了,农业生产增效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这三句话确实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陶都美丽乡村”建设。在这方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管理。各地注重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积极探索现化化新农村建设的“宜兴模式”。
  高标准规划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陶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以“陶都美丽乡村”创建为行领,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建设、幸福镇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理治等工作为抓手、创新理念、真抓实干,形成了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六种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呈现出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文艺工作者魅力有力彰显、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喜人局面。该行动计划的实施已完满结束,成效显著,“陶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品牌。至目前,全市共建设40个经济强、环境美、特色明、民风正的陶都美丽乡村。张渚镇善卷村和湖汉镇张阳村跻身“全省最美乡村”。西渚镇白塔村、湖父镇张阳村和洑西村八选“无锡美丽乡村”。新庄街道印象澄渎、张渚镇南门村成为全省村庄环境整治的观摩点。
    高起点建设
    创新理念,探索创建新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文化引领,打响“陶都”品牌。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我市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农村散落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全市着眼于延续农村文脉、提升农村品位,把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作为文化遗存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的过程。西渚镇白塔村原是全市出了名的经济薄弱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如于伶纪念馆、猪文化馆、乡村茶果园,依托云湖、大觉寺等景点,实施旅游带动。现己逐步变成“省级文
明村”、“省级生态村”、“省级农村示范点”、“无锡市十大美丽乡村”。芳桥镇狠抓生态建设,依靠“秀山添景"、“碧水情波”、“美丽乡村”,加上名人周培源等元素。目前,阳山体育公园、阳山荡水乐园已基本建成,忠孝文化园二期和浮山生态休闲谷正在加速推进中,“四公园"总投资达500万元,基本形成了阳山荡水上休闲游和阳山忠孝文化游两条旅游线路。全市农村还加强把陶瓷文化、古树名木、古建筑以及名人旧居的整合保护,使人文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既保留了乡土文化,彰显陶都风情,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农民素养、最大限度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独特功能。
    二、坚持环境提升,彰显“美丽"内涵。环境是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肌理,秀美的农村环境是赏心悦目的外在形象,更是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镇村坚持把打造美丽的农村环境,作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战略工程。湖父镇张阳村变矿工为农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花卉苗木、生态农业、农家乐观光休闲三大主产业,建有农家乐30家。不仅实现了农村地域、资产的快速升值,也带动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更激发了村民百姓、在外乡贤建设家园的高涨热情,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坚持因地制宜,放大“乡村”特色。特色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命。我市“三山两水五分田",腹地广阔,地貌多样、资源丰富,这为打造多姿多彩的乡村风貌提供了绝佳条件。丁蜀镇方钱村保持了原有黑瓦白墙的传统农村风貌和江南水乡的特色风光;坚决摒弃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坚决避免整齐划一、千村一貌,采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办法,更加注重挖掘和彰显每个村庄的本来特质。
    四、坚持上下联动,强化“责任"考核。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陶都美丽乡村”建设这项工作,市、镇、村都有专门机构和班子负责创建。并有市委农办负责牵头协调,检查督促、制订创建标准和组织验收等工作。同时还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农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陶都美丽乡村”建设的扎实有效推进。
    高效率管理
    坚持创管结合,提高管理效率。主要有五大亮点:
    亮点一:注重整治,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我市始终开展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面貌作为一项惠民实事工程,突出生态宜居,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节约易行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环境问题,高点定位抓整治,因地制宜创特色,实现了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环境意识的同步提升。目前,全市3324个自然村全部整治到位,三星级康居乡村数量居全省首位。其做法被《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亮点二:注重导向,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增长。全市农民入均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和无锡市平均水平。薄弱村每年获财政奖补资金超过2400刀兀,规模经营面积达到95%,高效农业面积达到63%,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覆盖率达到100%。
    亮点三:注重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得到完善。“十一五”以来,全市把公共服务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的骨架和纽带,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管理向农村幅射。先后投入近200多亿元,用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七个城乡一体化”。
    亮点四:注重创新,城乡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全市216个行政村都建成了集行政办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矛盾调处、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使农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城乡社区10056建成扁平化管理示范区,“和谐示范社区”、“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率分别达100%和85%。
    亮点五:注重引领,先导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张渚镇紧扣建设“新兴产业强镇、生态宜居新镇、历史文化名镇”的总目标,加快转型稳增长、做优环境提品质、繁荣文化显魅力、改善民生促和谐,统筹推进产业、城镇、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建设,打造了一批如城南新城、LED产业基地、悦禧玫瑰科技园,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等实事惠民项目。周铁镇大力实施“产业、城镇、生态、文化"四轮驱动,致力提升城镇品质化、产业高端化、生态健康化、文化载体化,累计投入5亿多元,描绘了一幅从历史街区到蔬菜产业基地的城乡共进发展画卷,并一举摘得“中国人居模范例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陶都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旅游振兴”战略,坚持“生态为先,文化为魂”,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集合了陶、竹、茶、洞、禅等地方特色旅游元素,既有历史印记,也有现代化气息;目前,我市已拥有国家4A级景区6家,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同时枪抓高铁开通新机遇,着力激活体制机制,加强游资源整合,打造旅游品牌。去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82.67万人次,同比增长11.98%。其中海外游客接待量达8.41万人次,同比增长12.15%。我市获得“2013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排行榜’’第八位、“中国陶都、陶醉中国"获得201 3年中国最佳旅游口号第五名、“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篱笆园农家乐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上一篇:畅谈新变化 “红枫”劲更足 田 犊
下一篇:学习老书记 革命志不移 电大 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