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备受百万陶都人民关注的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及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集中了市委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心声;一致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彰显宜居宜游魅力,依托宜兴特有的基底、禀赋和内涵,创新生态、文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宜兴”。
党的十八大用独立篇章概括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绩,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将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宜兴的发展,“从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角到“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被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保护环境,选择和调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治太保源继续强化,实施重点治太项目153项,修复滆湖南部生态湿地1882亩,阳山荡湿地1580亩。铁腕治理化工、琉璃瓦产业的行动,有力地证明淘汰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大的产业,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由产业转型换来的“绿水青山”成了我市独一无二的优势,让宜兴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优质产业和项目。
其次,致力打造“美丽宜兴”,必须坚持把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诉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主题,继续深化民生环境专项行动,深度解决异味、扬尘、噪音等扰民污染。2012年完成52家企业的关停和限期治理任务,突出抓好涉重行业,危废企业以及化工监测点的专项整治,442家企业得到有效规范和整改,在全省率先开展PM2.5自动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提升我市的人居环境质量。
第三,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也要注重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宜兴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条件,是全国具有丰富山水资源三个县(市)之一,更是改善农村环境的先天优势。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市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市统一规划的山水田林路以及新农村、新景点,又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市启动“村庄环境整治两年行动计划”,2024个自然村整治到位,161个村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张渚镇善卷村入选“全国最美乡村”前十佳。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不仅要依靠政府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知识,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每位公民、每一个家庭,要以实际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真正成为低碳生活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总之,只有通过以上途径的不懈努力,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广大市民打造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宜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按照市委政府提出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城乡建设节奏,一着不让加快“城市现代化,镇级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力展示滨氿花园城市的新风貌。实现市民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的美好宜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