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统计干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江苏省统计局在杨州召开的统计工作会议上,省局程仪局长邀请《新华日报》主任编辑阮以德为我们讲“统计与新闻”的讲座后,我便成为一名新闻部门的通讯员,经常给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写稿投稿。改革开放30年,我的写稿发稿用品全部鸟枪换上了大炮啦! 30年前写稿用的是钢笔和稿纸。那时候,通讯员写稿除了采访了解情况之外,在很大的工作量是花在写稿、抄稿上。写稿总是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使文章精益求精。可是在纸面上改稿,往往改得墨迹斑斑,面目全非。这就得重抄,而重抄过程中还会发现不妥之处,又必须要修改,还得重抄。改一二个字还可把字写小点进行添改,要是添上一句或者添上一段话,那就难了,还得换纸从头再抄一遍。这样一来,浪费点纸张是小事,而浪费时间增加工作量,实在累得人心灰意冷啊! 通讯员发稿都要留底稿,一来防止这家媒体不用要另投别处;二来发出去的稿子经编辑修后才能发表,留一份底稿便于和发表后的文字进行对照,这样可以不断找出差距,改进提高自已的写作水平。而留底稿还得复写或另抄,这也是件麻烦事。 再说发稿,过去都是用信邮寄。作为新闻稿件,总想要枪时间争速度,为了写稿,经常加班加点,稿子写到深更半夜是常事。稿子一写完就恨不得马上送到新闻单位去。所以,不管高温酷暑还是寒冬腊月,风雨无阻的把信送到邮局打包前,确保稿件不塌班,这也是件很辛苦的差使。此外,要发张图片就显更困难了。那时,照相机用的是胶卷,拍一二照片要去洗,要浪费一些胶卷不说,其麻烦程度可想而知。从开选景拍、洗,至少要二三个小时,附在稿子里才能一并寄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电子工业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没几年普及到城市不少家庭。我儿子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很早就用上计算机了。他看到我写稿抄稿很费劲,多次建议我学电脑打字。后来,随着我家经济情况的不断好转,儿子又买了台更高级的电脑,便把他淘汰下来的一台电脑给我专用。但是,当时我家没有打印机,还得到誊印社去打印后再发信。从此后,我原来用的钢笔、稿纸便“刀枪入库”,鸟枪换炮了。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在读高中小孙子的热心指导下,我又学会了用电子邮件发稿,连信纸、信封、邮票也不用
了。并购买了数码相机,鼠标一点,图片、稿件就进了报社编辑的计算机,彻底改变了“邮寄稿件二三天,新闻稿件变旧闻”的局面。而且发出的稿件文字整齐清洁,编辑阅读修改都省时省力。稿件、图片的瞬间发出,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通讯报道已进入了电子新时代。(张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