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镇。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是在80年代初。有一天,院子里的一户人家忽然抱回来一个四四方方的匣子,脑袋上一根长长的天线,右边还有一个圆圆的转钮,主人喜气洋洋地介绍:“这叫电视机,能看到演员在里面唱歌、跳舞……”我懵懵懂懂地插嘴:“这么小,演员能钻进去吗?”大伙儿全都哈哈笑了,主人拍拍我的脑袋:“傻小子,你就等着看吧。” 到了傍晚,我扒拉了几口饭,就赶紧跑去看电视,已经挤了一屋子的人了。主人插上电源,摁下开关,转了几次转钮,突然亮起一片白光,方匣子里出现了人影,会说话,还会动,一下子,满屋的人都叫了起来,立刻围了过去,议论纷纷:“真神了,还真的看得到人呀!”“哎呀,别挤,让我也看看……”有人忍不住伸手拍打方匣子的外壳,主人着急地叫唤:“别乱动,别乱动……”手忙脚乱之中,“呲……”的一声轻响,人影不见了,出来许多雪花点。主人埋怨:“叫你们别乱动的!”随即吩咐:“大牛,你去院子里摇晃那根大竹竿,上面绑着室外天线。”大牛就去了屋外,我们都老实地坐回了座位上。一会儿,屋外的问屋里的:“清楚了吗?”屋里的喊:“再转一下……”,电视里唱歌的人回来了,大家这才安生地看表演。 后来,我知道了电视机上那个圆圆的转钮是用来调频道的,其实那东西根本就是个摆设,因为总共只有一个频道——中央台。那时候,电视节目也很少,大多是老掉牙的战斗片,或者是戏曲,可是,似乎什么都好看,人人都学会了电视里的词,嘴里念叨着“偷去吧,偷去吧,(谐音,还记得那怪模怪样的日文吗?)新时代的东芝。”也都会唱“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还记得那个蹩脚的广告吗?)当“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歌声响起时,它更是以燎原之势风靡了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 我对爸说:“爸,咱家也买一台电视机吧?”爸沉默了好久,说:“你真想要吗?”我兴奋地比划:“那里面,有好多人,还有,它讲的好多事情,和我们这里都不一样。”爸说:“要好多钱呢,咱家没有。”我急了:“我不要新衣服,也不要吃肉了,我还可以拣橘皮、牙膏壳子去卖给废品回收站,我……”爸笑了,说:“好好读书,等你长大了,就能去外面看看大世界了。”我使劲点头。 这以后,我家省吃俭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爸甚至把烟都戒了,而我则发动了兄弟姐妹捡了很多废品卖掉换钱,爸又托了熟人走后门,终于买回了当时属于紧俏商品的电视机,那是一台9英寸的“西湖”牌黑白电视机。终于有了自己家的电视机,可以收看的频道也多出了好几个,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是,家里人多,奶奶爱看戏曲,爸爸喜欢体育,妈妈要看连续剧,我们小孩子想看动画片,顾了这个就不能满足那个,所以,那时候,我还是常常会因为看电视的事情闹别扭。 院子里的左邻右舍,陆陆续续地都买上了自家的电视机,一个院子的人围着一台电视机的日子过去了。又过了几年,彩色电视机出现了,最早的彩电是国外进口的,属于奢侈品,很少有人家买得起,但没过多久,国产的彩电出现了,“长虹”、“熊猫”等都很不错。这几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宽裕,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拍板决定:“换17英寸的彩电!”那一年,是1990年。1995年,我家买了新房子,就又买了一台21英寸的彩电。 现在,我也当爸爸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了。我住的是三室二厅120平米的房子,两个卧室和客厅都配上了彩电,而且还是液晶超薄的。家里三口人,一人一台电视机,全国各地的电视节目几乎都能收看到。 想起从前的岁月,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啊!和电视机有关的这一幕幕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赵青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