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围绕这个主题,今天我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共有6个部分、26条,为便于大家理解和把握,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三”。
第一是“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对三农发展在全局中的地位、历史贡献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决定》用“三个最需要”做了重要的阐述和论断。第一个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第二个是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第三个是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讲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在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目前的状况,以及今后最需要加强、最需要扶持、最需要加快的内容。
第二是“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决定》提出了“三个进入”的表述。第一个就是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二个就是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第三个就是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三个进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做出的判断。这三句话同时也使用了三个不同的词,分别是发展阶段、关键时刻、重要时期。
第三是“三个作为”的总体思路。《决定》在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了“三个作为”的要求。第一个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第二个是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第三个是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我们在学习领会这“三个作为”的时候,要和“三个进入”结合起来,它们是有必然联系的,就是针对“三个进入”的阶段,中央提出了“三个作为”的要求。
第四是“三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决定》的三、四、五这三个部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部署,讲了三大任务。一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保障。《决定》在第六部分明确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一是要落实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2003年1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来的。《决定》提出,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落实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二是要健全和强化惠农强农政策体系。这几年中央连续出台了几个一号文件,采取了许多过硬的很实在的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当前重点要落实补贴政策、投入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三是要强化农村发展的体制保障。要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在稳定完善农村墓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三中全会《决定》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发展,在政策上有新举措,在内容上有新概括,这“四个新”集中体现在上面讲的“五个三”之中。 第二个问题,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好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作。 第一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的主要背景。
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中央会议,是在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中央会议。会议上讨论审议了会议文件,主要是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之后下发了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千意见》。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年年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连续下发了6个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已经下发了11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前五个是1982年到1986年下发的。后六个是从2004年到2009年下发的,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可见中央多么重视三农工作。从2004年起中央又把关于农业农村的文件排在一号,意味深长。
为什么中央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专门部署之后,还召开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农业农村问题,并决定再发一个一号文件呢?我体会,中央之所以做出这样重大的决策,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也可以说是三个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我们要开好头,起好步,所以专门召开了一次农村工作会议,研究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并发一个一号文件来指导三农工作,这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是一个基本考虑。
第二个背景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背景就是要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正在逐步蔓延,逐步扩展,已经从金融的不稳定蔓延到经济的不稳定、市场的不稳定。而且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危机本身的变化要到2010年底才能见底。所以为了应对这一次全球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保增长。保增长才能保稳定,才能保就业,才能保民生。在保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非常重要,农业这个基础不稳定,国民经济整个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支撑。如果饿肚子,我看什么事都干不成,肚子饿咕咭,别说干别的事,就是听报告你都没心思,所以农业基础非常重要,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增长对我们的一个要求。9亿农民不稳定,农村不稳定,整个社会能稳定吗?所以促进科学发展要加强农业基础,推动社会和谐要保持农村稳定。保民生,9亿人的事解决不了,民生问题能算解决吗?所以在应对经济危机,保稳定、保民生这个过程中,三农问题的地位和作用都很重要。
第三个背景是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的要求。中央连续五年发了五个一号文件,使得连续五年粮食增产,连续五年农民增收,要保持这样一个好的势头,就需要我们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来研究三农问题,需要再发一个一号文件来落实。同时,农民、农村的广大干部对保持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改善整个民生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要求。 第二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就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简单地说,就是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稳粮就是要稳定粮食生产。我国粮食生产已经五年连续增长,在这个基础上,粮食生产不能掉下来,否则粮食价格就会发生大的反弹,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如果再加上通货膨胀,那样就更麻烦了,所以要稳粮。
增收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扩大内需,要开拓农村市场,要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这三件亨都跟收入有关系。收入上不去,人们就不愿意花钱,人们不花钱,企业生产的东西就没市场,没市场就扩大不了内需。收入上不去,人们的生活就改善不了,收入上不去,种粮食不但不赚钱还得赔钱,农民就没有积极性。农民不生产,大家吃什么去?
强基础,也就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农村的生产条件,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农村的基础设施。稳粮也罢,增收也好,生产条件、基础设施都要搞好。 第三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是明确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二是提出四项工作要求。这四项工作要求就是刚才讲的四句话: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第三是采取五大措施。一是强化惠农政策;二是增强科技支撑;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四是优化产业结构;五是推进改革创新。
第四是实现两个基本目标。第一个基本目标是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个目标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个问题,促进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可以概括为“四个用于”、“四个扩大”、“四个提高”、“四个取消”。
第一是“四个用于”。一是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二是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发国债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码头、机场、高速公路。这次新增发国债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四是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第二是“四个扩大”。一是扩大农业四补贴的规模。我们对农业有四项补贴:粮食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综合补贴。今年我们要扩大四补贴的规模,增加资金,增加品种,扩大范围。二是扩大家电下乡的实施范围。从去年开始,国家组织家用电器下乡。家用电器下乡就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我们给农民补贴,让他们购买家电。今年的家电下乡要扩大实施规模,这个规模既包括品种,又包括范围。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三是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国家现在对农村居民的危房改造进行补贴,今年将扩大试点。四是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国家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很多财政奖励补贴政策,比如对粮食大县有奖励补助,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县有奖励补助,对农村义务教育有补助,这都是中央财政给钱。
第三是“四个提高气二一是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三中全会决定公布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就宣布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格,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二是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补助标准。过去,农村学校建设包括公用经费,靠的是三提五统,就是收农村税费的时候,有三样村提留,五项乡统筹。现在,免除农业税之后,三提五统全免了,那么校舍建设、校舍维护等资金怎么办?我们要增加学校公用经费的补贴,提高补助标准,还有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在好些贫困地区,特别是那些边远贫困山区,孩子上学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既浪费时间,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同时还有危险,对这些孩子我们就提倡寄宿。但他们又没有钱寄宿,于是,国家给寄宿生活费补贴。2008年对特别贫困家庭的寄宿的孩子每人每月补助了一百块钱,就农村开销水平来说,这已经很高了,但今年还要继续提高补助,让孩子们能安心上学。三是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和补助水平。这几年,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从各地调查的情况发现,一方面我们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但另一方面在制度安排上城乡不一样,标准不一样,水平不一样。所以现在我们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标准,实现城乡接轨,城乡统一。四是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北京郊区不明显,县都改为区了,而很多地方都是省里不直接管县,由地市来管,原先的想法是让地级市来带县,实际的结果是很多地方只是挂县,对县的发展带动作用并不大,县级财政比较困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活力。现在国家提出要提高县级财力在整个省以下财政分配中的比例和比重,就是增加它的活力和实力。
第四是“四个取消”。一是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今年开始中西部地区再搞这些项目时,中央安排资金就不要求县和县以下出配套资金。过去中央安排项目,如果是1:1的配套,那么就是中央拿一万,你得拿一万。其实我们非常清楚,根本配套不了。现在公开化、透明化,明事明说,不让你配套了,你就好好干活,把这工程搞好就行了。二是加快取消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的配套资金。中央提得非常明确,要加快取消,慢慢腾腾地取消不行。粮食风险基金,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不公平,可以说是不合适,为什么呢?比方说,中央拿一块钱做粮食风险基金,省财政拿一块钱作为粮食风险基金,还要求这个粮食大县也拿一块钱作为粮食风险基金,这个县本来就是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民种粮食不赚钱,还让人.家配套,怎么保证积极性呀?怎么能保安全呢?今年不让配套了,你别再操这个心了,发这个愁了。三是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第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二是全部免收。就这个事我专门做过调查,从北戴河运一车大白菜到北京市,高速公路各卡收费沿途要交250块钱,我一算,运这车白菜如果运得少,不超载,运到北京连交过路费都不够。你说他能有积极性给你运嘛?他到这儿能不涨价嘛?四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现在农村家庭有孩子准备念大学的,以后我建议你报考涉农专业,就给你免除学费。你将来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教师录用的时候,还要优先考虑。针对的就是农村越来越缺知识,越来越缺人才。 第四个问题,落实政策争取支持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09年一号文件那么厚,那么多条,说一千道一万,最实在的内容就是我说的这四个“四”。它的基本精神和政策取向还是过去我们提的两个指导方针:第一个指导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针。多予、少取、放活这六字方针是200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时候,温家宝副总理提出来的。第二个指导方针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我们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了,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一年新增1万多亿,我们确实有条件、有能力,该补贴农业农村了,该支持农业农村农民了。
这几年国家在增加投入上,特别是中央财政安排上确实增加了很多,提高了很多,体现了中央提出的“三个大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很多政策就体现了这“三个大幅度”的要求。
中央财政安排预算投入上这几年就是这样一种情况,2009年的数还没有出来,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过去三年的数字: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我们叫三农支出是3397亿元;2007年是3917亿元;2008年是5828亿元,其中5625亿元是人大会预算,会后我们又开了一个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电视电话会,又追加了125亿用于农业粮食生产,这就是当时的“国十条”。到了四五月份,我们一看还不行,国际粮食正在涨价,农产品正在涨价,一边要开奥运会,另一边又地震了,为了鼓励农民种粮,保证农产品供给,又追加了78亿。我讲的是当年的人大会预算,结果可能比这个还多。从我给大家说的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总理讲的中央财政在预算安排的时候体现了“三个大幅度”。
农业、农村、农民,我们叫“三农”。关心、关注、关爱,我们叫“三关”。我们要把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关注、关爱,认认真真落实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中。落实这个精神要创新,要转变工作机制,要真正地抓三农工作。
最后,我谈谈这几年中央出台了这么多政策,又安排这么多项目工程,站在一个地方、一个区县的角度争取中央的投资和项目支持,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四点,我把这四点概括为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要找对门子。找对门子是什么意思呢?你要上网搜集信息,你要明确哪些项目、哪些投资、哪些工程是哪个部门管的,你再去申请,就能找对门子。
第二句话是走对路子。现在中央的投资和项目资金管理实行的是“三个不变”:渠道不变、来源不变、使用方向不变。那么这“三个不变”里面特别重要的是来源和渠道,什么意思呢?你要申请国家发改委的项目,必须从区县的发改委开始一直到国家发改委,如果你是农业局想上发改委的项目,没门,渠道不对,来源不对,所以你要走对路子,要按程序,要按职责,要按管理体制来搞。
第三句话是写好本子。现在中央安排的农业和农村投资项目,最基本的都要求实行两个制度,一个是项目申报过程中的专家评审制,再一个就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招投标制。招投标制我不介绍了,只说说在申报项目过程中的专家评审制。这个专家评审制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申报农业部某个司局的项目,报的时候要把这个项目的申请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上来,专家评审就是针对这个项目申请书、可研报告进行评审,符合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不符合项目指南要求,符合不符合这个项目的建设投资方向。专家就是根据这个去审核的。那么根据这个评审过程,我发现可研报告非常重要。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第一,要找一个信誉、资质比较好的咨询公司。申报项目的时候,你不要简单地只找一家咨询公司,可以找几个咨询公司,进行比较,还可以竞争。
第二,选好咨询公司后,主管部门要跟咨询公司一块研究项目指南。别把指南都甩给咨询公司,要按项目要求,按投资方向去写。
第三,本子写好了,要找一些专家给它评价。我参加评审过程时遇到过一件事,马上把那个可研报告扔到垃圾筒里了,别说给你投票了。什么情况呢?那个可研报告的标题是申报秸秆养牛项目,而报告里很多都在讲养猪的事。我一说你就笑了吧,这个咨询公司去年被另外一家雇佣了,写的是养猪的项目,今年你又找他写养牛的项目,他就给改了标题。这样的项目报告上来以后,我们这些专家就是傻子也能看出来,牛跟猪不是一回事,能给投票嘛,能同意吗?还有一种情况是数据算得不科学、不合理。普通的农业项目算投入产出率、资金报酬率,比1958年大跃进吹得还厉害,我能相信你这个东西吗?还有我们要求的投资建设项目白纸黑字的四条,他却写出另外的四条来。这样的报告,从地方上到中央,再上到最高程序,像这样的项目就甭想通过。 第四句话就是争取票子。
在现行资金项目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地方,作为一个部门,要争取和申报国家的项目,争取国家的资金和投资支持,在我看来,最最核心的就是这几条。
今天上午我就围绕着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这样一个主题给大家交流讨论了四个问题,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起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