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习语——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宋奇坤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7-02-27
文风就是党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改文风上为全党作了表率,树立了样板。他在治国理政诸多方面的讲话,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成为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其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接地气”,句句话都直抵人心。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金句”折射出“习式语言”的独特风格。品读“习语”,使我深感平实语言蕴含大智慧,生动表达连着大情怀,让人深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是连通上下,深入浅出,有亲和力。善于将“高大上”的施政理念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是“习语”的一大“绝活”。比如,讲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他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在新年贺词中,他吸收“点赞”“蛮拼的”“世界那么大”等网言网语,赋予其新意义,激发了正能量。《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三是直面问题,开诚布公,有说服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回避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说话做事就会有的放矢。强调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习近平列出了“七个有之”的突出问题,犹如重炮齐轰,击中要害,发人警醒。类似这样突出问题导向的语言,不仅言之有物,而且饱含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四是融通中外,聚同化异,有感召力。比如,谈到合作共赢,习近平来了一个话语上的“全球采集”。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不同的表达,说明同一个道理,既“各美其美”,又寻求“最大公约数”,展现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气度与自信。
众所周知,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正所谓“文从道中流出”。因此,总书记用“讲故事”的艺术,与全党全国人民及国际交往中,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他从诸子百家到佛经禅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传播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导着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引导着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使全世界都在倾听中国声音。
下一篇:习主席的扶贫情结 宋奇坤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2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