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习主席的扶贫情结 宋奇坤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7-02-27
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一个叫梁家河的村子当农民。在这里,他和乡亲们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啃窝窝头……七年时光,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习近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此后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在县、市、省、中央工作,他到过中国很多数最贫困的地方。“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主席从念念不忘的“梁家河情怀”,到摆脱贫困的“宁德感悟”,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乡亲们的生存困难问题,是他最揪心的事儿。在一次国际性的减贫高层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他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深感“扶贫成败在于精准”,于是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他说:“未来五年,为在中国彻底消除贫困,将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做到“一个都不能掉队”。
在扶贫脱贫问题上,习主席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因此,习主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重温这些动人的往事,我强烈地感受到习主席大爱无疆,心系苍生的扶贫情结。我想:“古往今来、中国外国、历朝历代,有哪个帝王将相、圣贤哲人、总统元首能及得上咱们的习总书记!”
上一篇:习语——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宋奇坤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2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