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宜兴地区,只要一提起老干部、高级农艺师、年近古稀的草莓协会会长吴仕俊,大家会伸出大母指,夸他是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好党员,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参谋,受农民群众欢迎的老专家。由于该协会成绩显著,连续五年被宜兴市评为五星级协会,两次被无锡市委、市政府评为示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江苏省评为省级示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并荣登“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宝座。 “要致富,找吴师傅”。这是当地农民中有句口头禅。老吴今年69岁,在二十载风雨岁月中,他为农民架起了沟通科技、市场和党政领导的三座“金桥”,是宜兴公认的“草莓祖师”。他常说:“种草莓都要拜师傅的,这个师傅就是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其实,在当地农民心中吴仕俊早就是他们最大的师傅了。目前上千名草莓专业户,十有八九都是他的学生。他创办的草莓协会,开创从引进草莓品种到深加工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为农民致富架起的沟通科技的“金桥”。 丁蜀镇三洞村花甲老人钱方敖,为了改变贫困生活,起初种了3亩草莓,可是不懂技术,一年忙到头,却只能眼看着草莓全都枯萎了。在走投无路时,他来到草莓协会“拜师”。老吴为他们进行了“会诊”,找到了水分、温度和农药三个“病因”。接着对症下药,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动员他们参加技术培训班。3年里,不管他们遇到什么问题,老吴都会立即从15公里外赶来技术指导。在他的帮助下,这对老人种的草莓果大、肉甜、销路好,一年收入二三万元。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草莓协会追求的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所以他们以典型引路,致力于推广。先后利用新闻媒体树立120多个科技致富的典型,在简陋的办公室接待过上千农民群众的来电来访,到各镇搞科普宣传,亲自走访过200多个村的上千个农家。宜兴草莓种植户从最初的几户种几亩,发展到上千户种4000多亩;亩产由几百元上升到8千元至1万元,亩净收入在5千元上下,为5000多个农民脱贫致富。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致富,草莓协会也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师傅”,学习各种“绝活”。他们组织科技人员和农民代表到北京、河北等地考察学习;与全国5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完成了30多项科研任务,获得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三次应邀在全国草莓研究会上作典型发言,吴仕俊本人被聘请为中国科协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 “要销路,找老吴”架市场之桥。许多农民在销售无路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吴。吴仕俊初次将草莓引进宜兴时,农民遇到了“销售难”。在草莓大上市的季节,50多户农民喜洋洋地将丰收果实运到宜兴汽车站,排着长队等待原来约定好的一家食品厂来收购。出乎意料的情况出现了:从早上7点钟等到下午3点钟,连个厂家的人影都不见。老吴闻讯赶到现场时,农民情绪激愤,认为种草莓上了当,有人高喊“扒老吴的皮!”老吴诚恳地说:“你们不要扒我的皮,扒了就没用处了。我活着就会帮你们帮到底。”他马上找到食品厂的主管部门,经谈判,最后有关部门派车连夜将农民送来的3吨多草莓销往食品厂。 老吴就是这样的人,农民急,他比农民更急。前年8月一个炎热的夜晚,凌晨2时,张渚镇百家村农民吴志洪心急火燎地敲开了老吴的门,叫道:“老吴,我家里2500多公斤香糯玉米没办法销出去,天这么热,就要烂掉了,你快帮我想办法呀!”老吴一听也急了,天一亮,他就奔波在宜兴城里,跑超市,跑银行,跑医院。连续几天下来,腿跑细了,眼圈黑了,玉米终于销掉了。朋友劝他说:“老吴你这是自作自受啊,帮人家引进新品种,还要帮人家卖产品,何苦呢?”老吴却说:“这就是专业协会的功能呀!我们应该为农民架起一座沟通市场的金桥!”为了架起沟通市场之桥,他们发展草莓深度加工,将冷冻草莓出口到日本、法国。近3年来,该协会已为种植户代销草莓新品种苗8万余株、玉米1万多公斤、新品种西瓜1.5万多公斤,还有芦笋、芦蒿、日本南瓜、北京紫萝卜等特种蔬菜,为近百户种植户解了燃眉之急。 “要撑腰,找领导”架干群之桥。草莓协会虽小,“面子”却很大。每届理事会都有宜兴市领导挂帅,每次重要推广活动都有市领导参加。老吴是市委书记、市长办公室和家里的“座上宾”,领导经常向他了解农民的情况,他也经常向领导反映农民的疾苦。人们戏称他是领导的“心腹”。老吴自豪地说:“协会是领导的参谋。领导离不开农民。我们要架一座农民和党政领导之间的金桥啊!”南新的58岁的农民邵新农,5年前到新街镇的铜山村承包100亩山地,成为搞多种经营开发的先锋人物。他参加了草莓协会,先种3亩试验地。可是就在草莓丰收时,却连续三次遭遇歹徒的破坏,损失不小。吴仕俊得知后拍案而起:“这还了得,邪气不刹,谁还敢进山开发?”他先带着记者走进山里调查,把情况用书面材料写给了市里主管农业的领导,领导马上签了处理意见,第二天公安局就派民警来到邵新农家里进行了侦查处理,从此歹徒再也不敢来破坏了。 日前笔者来到这片山坳里,看到油桃、银杏、李子、梨子花漫山坡,猪场、鸡场一片兴旺。邵新农说:“要是没有草莓协会请市领导来撑一把腰,我早就知难而退了。”老吴出面请领导为农民撑腰的事,每年都要有十多次,没有哪个领导嫌烦“打回票”。老吴理直气壮地说:“在我们这个社会,农民是最需要关怀的。为农民谋些福利,有什么不好?领导本来就是要为农民排忧解难的嘛!”(东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