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海峡两岸驾起“亲情桥梁”“中国好人”、老干部贾林康二十余载义务服务台务工作纪实
在著名陶都——宜兴市的宜南山区重镇张渚镇,有一位家喻户晓、甘愿无私奉献,主动为海峡两岸驾起“亲情桥梁”的退休老干部;他就是:今年76岁、并与雷锋是同龄人的“中国好人”、宜兴市张渚镇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政协宜兴市第十四届张渚镇工作委员会委员、张渚镇侨台服务中心主任、市第五届台属联谊会理事贾林康。这位令人尊敬的“中国好人”,靠人格的魅力,真情的服务,书写了坚持二十余载义务服务台务工作的新篇章。这里记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以飨读者。
大海捞针:为台胞找到失散43年的亲姐姐
1989年8月的一天,时任宜兴市张渚镇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的贾林康,接到了宜兴市红十字会转来的一封因地址不详(原信署名“宜兴市张家村”收)无法投递、搁置了三年之久的宜兴籍台胞张培根的来信。来信称:“他17岁因被国民党拉壮丁,离开了家乡到台湾43年,时常思念亲人,因地址问题联系不上,需要帮助找到自己的亲人……”面对台胞张培根,字里行间的内心表白和迫切愿望,贾林康十分重视,立即与宜兴市红十字会、张渚镇政府等有关方面,进行多次联系和沟通。当他得知这封由台湾红十字会寄到宜兴市红十字会的台胞张培根的来信,是一封令人头痛的“需求信”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台胞张培根,找到亲人。于是,贾林康骑着自行车出去,帮助台胞张培根寻亲。他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走街串巷,先后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张家村,以及太华镇张家村、张渚镇张家祠堂等多处地方,均未有结果。在急中生智之时,他想到了在《宜兴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之策。于是,他找到了《宜兴日报》的有关领导,并说明了事情原委。该《寻人启事》,在1990年3月1日《宜兴日报》见报后的几天时间里,先后有六人拿着《宜兴日报》的《寻人启事》,到贾林康家中询问此事,贾林康都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且,详细了解到了一些具体情况。经过仔细比较,反复衡量,慎重考量,他发现张渚镇五洞村的妇女张喜大,与台胞张培根有亲人关系。然后,他就以宜兴市张渚镇红十字会的名义,先后写信给台湾红十字会及台胞张培根,讲明情况,并要求台胞张培根与其姐姐张喜大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至5月份,台胞张培根与其姐姐张喜大和侄子,经过几次通信后,确认了亲人关系。之后,台胞张培根于1990年4月5日写信给贾林康,告知了有关情况。贾林康在接到台胞张培根来信后,立即复信,邀请台胞张培根来故乡张渚镇走走看看并与亲人会面。
1990年12月,台胞张培根携夫人及儿子从台湾来到故乡张渚镇省亲,贾林康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且,陪同台胞张培根一行前往与其姐姐、侄子等亲人阖家团圆。贾林康向台胞张培根简要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的可喜变化。台胞张培根听后十分感激地讲,贾会长您真不容易,大海捞针把我找到了惜别43年的亲姐姐及亲人。回到台湾后,我一定把家乡的发展变化,告诉给宜兴籍台胞及有关亲戚,让大家知晓祖国大陆和家乡的真实情况。贾林康一如既往关心台胞及亲属,已经成为他个人的“爱的习惯”,而长期坚持不懈作出奉献。1991年10月16日,是台胞张培根的姐姐张喜大的生日,贾林康亲自上门慰问并送上《生日蛋糕》等物品,以示祝贺。并每年坚持,雷打不动。同时,他经常关心台属的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给予必要慰问和支助。台胞张培根的侄子张小清,在贾林康的关心帮助下,也经常参加张渚镇侨台服务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并欢享了“和谐温馨”。
一句承诺:20多载照顾双目失明的台属殷凤珍
1990年4月6日,女台胞周银英(到台湾后改的姓名)从台湾来张渚镇看望其双目失明的姐姐殷凤珍(张渚镇北门村的“五保户”)时,因突患肺炎,住进了张渚医院。贾林康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到该院看望女台胞周银英,并送上了慰问品等。他与该院领导和医生沟通后,给予了女台胞周银英无微不至的关怀。经过该院的精心医治,女台胞周银英很快康复出院了。4月9日,女台胞周银英专门来到张渚镇红十字会贾会长的办公室,送上了一面“发扬人道主义”的锦旗,以示感激之情。女台胞周银英在临走时,对贾会长讲:“我马上要回台湾了,最放心不下的是双目失明的姐姐殷凤珍。”贾会长当即表态,一句承诺,义务照顾双目失明的台属殷凤珍。女台胞周银英回到台湾后,先后写了二封感谢信给贾会长,表示感谢。1994年10月21日,女台胞周银英又从台湾来家乡张渚镇,看望其双目失明的姐姐殷凤珍。殷凤珍亲口告诉妹妹周银英:“你回到台湾后的四年中,贾会长经常来看望我、关心我,每年还给我送来生日蛋糕、衣物等;我生病时,还送我去看病等等,对我十分关照,我很感激这样的大好人。” 女台胞周银英,听完其姐姐的话后,表示:一定要去谢谢贾会长。之后的一天上午,女台胞周银英,来到了贾林康的红十字会办公室,当即捐赠了1000元美金,用于社会捐赠及孤儿和弱势群体之用。按照女台胞周银英的意愿,贾林康认真履行承诺。1999年台湾发生地震,贾林康将剩余的200美金送到了江苏省红十字会,并通过江苏省红十字会捐给台湾地震灾区。1999年10月20日《江苏红十字报》,以“美金在海峡两岸互赠、献骨肉深情”为题,对此,作了专门报道。江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作了相应报道。二十多年中,贾林康,每年都经常去看望双目失明的台属、“五保户”殷凤珍。在她过生日时,送上《生日蛋糕》等礼品;在她生病时,送她到医院看病,并为她垫付医疗费等。平时,只要殷凤珍遇到各种困难时,贾林康都及时伸出温暖之手,给予关心和帮助。
甘当媒人:心系台属寻亲人海峡两岸三代人喜团圆
1991年1月8日,家住宜兴市张渚镇北门村的陈菊生(原宜兴农机厂退休工人),有要到台湾寻找其失散了53年的儿子陈炳文的迫切愿望(此前,陈菊生曾经请有关单位帮助寻找其儿子,未果。)。当时,陈菊生来到了张渚镇红十字会贾林康的办公室,向贾会长讲明了有关情况,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意愿。贾林康在详细了解这一基本情况后,当即表示给予无私的帮助。并以宜兴市张渚镇红十字会的名义,及时写信与台湾红十字会进行了联系。原来,在50多年前,陈菊生的儿子陈炳文,7岁时被送到苏州、上海等地,后来到了台湾台中市。此后,贾林康三次写信给陈炳文,转达陈菊生老人要求父子相认的意愿,并邀请陈炳文回家乡看看新变化。1992年10月陈炳文及儿子从台湾来到张渚看望父亲及亲人,贾林康热情接待了他们,从而,实现了“过去父子失散53年、今朝海峡两岸三代人喜团圆”的夙愿。《无锡日报》等新闻媒体,均作了及时报道。贾林康为退休工人陈菊生,在台湾找到了失散53年的儿子、台胞陈炳文的感人故事,在当地被广大干群传为佳话。1993年1月20日,80多岁的退休工人陈菊生亡故,其儿子台胞陈炳文,因事不能回来为父亲奔丧,从台湾寄来了2000元钱,贾林康知道这一情况后,积极协助村里,为其办理了丧事,受到当地干群及死者亲属的好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老骥伏枥:二十余载义务服务台务工作永不停步
和谐共进,日月佐证。贾林康,这位“中国好人”、台务工作的热心耕耘者,在52年的学习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树新风的印记中,他自2002年,张渚镇成立侨台服务中心以来,积极依靠宜兴市委统战部、市台办、市台属联谊会、张渚镇委和张渚镇政府等上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团体、各界人士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围绕目标,突出中心,服务大局,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对台服务工作。他始终如一地用一个有所作为“长者”的无私奉献,为海峡两岸驾起了“亲情桥梁”。特别是,20多年来,他恪守承诺,不忘初衷,身先士卒,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对台服务的“团队作用”。每年举办“中秋台胞台属联谊会”,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际、寓教于乐的各项活动,组织参观《宜兴名人馆》、《红色纪念馆》、《张渚展览馆》等,每年春节前后对台胞台属进行上门慰问,发放慰问品和贺年卡,经常帮扶困难台属,给他们送去温暖;着力凝聚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家乡”的正能量。他的凡人之举,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肯定,先后20多次荣膺国家级大奖,成为名副其实和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人”,对台服务的“和谐使者”。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近日,由宜兴市台办副主任吴永军、徐浈,市台属联谊会会长吴盘中和理事一行25人来到张渚镇侨台服务中心,对张渚镇台务工作进行学习和调研。上级领导的关心和现场指导,使贾林康增添了工作动力。他深有感触地讲,我做点工作是应该的,是微不足道的;特别感谢宜兴市台办,张渚镇委统战科,市台属联谊会吴盘中会长和谈伟光副会长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张渚镇侨台服务中心的工作。我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老骥伏枥,服务人民,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2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