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不离岗 尽心忙宣讲——记市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宣讲团”吴泉林同志
今年87岁的吴泉林同志离休二十几年了,他离休而不离岗,永葆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仍然在党员的岗位上履行入党誓言,表现出一位经过革命战争洗礼老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情怀。 吴泉林同志出生于1926年宜兴城北郊的红塔村。1945年3月加入新四军部队当战士,历任班、排、连、营等各级军队职务,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战争时期经历。他曾先后参加过大小战斗几十次,其中有抗日时期对日军押运竹排部队“楝树港伏击战”;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中的宣众堡、李堡、丁堰等3次战斗,以及鲁南战役、枣庄、莱芜、孟良固、豫东、淮海等各大战役中的数十次生死经验的残酷战斗;抗美援朝后期的1952年12月,他从406团有着“小老虎连”美称的4连副连长任上调至警侦连。首长交给他要在短期内抓敌“舌头”,获取美军中线驻防情报,他也不负首长重托,按时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老吴在部队英勇善战, 发扬铁军精神,成绩显著,1953年荣立三等功,并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军功章” 一枚;1957年荣获国防部授予的“三级解放勋章”一枚。1959年底他转业至地方后先任建新陶瓷厂厂长、宜兴建筑管理站和宜兴建筑公司副经理等职务,直至1985年离休。 老吴认为,他长期而丰富的革命战争阅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每经过一次激烈的战斗,不仅自己的思想得到一次升华,更是体现了共产党员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而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因此,他离休之后,特别是宜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老战士宣讲团”以来,他狠下决心,要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战斗故事讲给青少年们听,让他们了解日本侵略军当年在中国的各种惨无人道的暴行,让他们认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险恶用心,让他们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经过艰难曲折、艰苦奋斗而取得的。给青少年们讲述自己革命战争的经历,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苦难的中国的过去,而且可以教育他们要培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定,同时可以激励他们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不断增强青少年们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工作的精神动力。基于以上认识,他虽然年迈体弱,大腿、手臂受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美国侵略军打掉一只肾脏和胰脏等肢体上多部位在战争中受伤留下残疾,但他依然把“老战士宣讲团”当作一个战斗集体,当作发挥余热的平台,积极主动地参加每次宣讲活动。据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统计,十多年来,吴泉林同志自第一次在市电信局宣讲至今,已先后到宜城、高塍、官林、和桥、丁蜀等30多个社区,以及无锡江南影视技艺院校、张渚桃溪中学、市外国语学校、楝树中学和丁山实验小学、宜兴第二实验小学、阳羡小学等20多所学校,同时还去了无锡劳教所、市检察院等有关单位作了130多场次的宣讲报告,听众达2万多人次。 凡是听过吴泉林同志宣讲报告的老师、同学或其他同志都说,老吴所讲的内容大多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原汁原味,听起来可亲、可信、可学、心灵深处能得到强烈震撼,思想能动特别大。为什么他的宣讲效果会这么大呢?这与他对这件事情执着负责态度分不开。他说,对青少年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更加自觉地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因此,他与宣讲团的其几位同志经常研究和商量宣讲艺术,不断提高宣讲效果。具体做法是每次的宣讲主题要围绕五个相结合:即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的前提下,一是与自己亲身经历相结合。讲自己参战歼敌的生动故事,讲自己在革命战争中的曲折磨难,讲革命队伍与群众的鱼水关系;二是与重大事件和节庆纪念日相结合。如每年的清明节、国庆节,以及抗日战争、渡江战役胜利纪念日等都主动与学校和社区联系,与师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庆活动;三是与国防教育相结合。例如老吴在1952年的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投下的炮弹炸伤了腰部,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宜城、张渚等各大集镇狂轰滥炸炸死我许许多多同胞,炸毁我几万间房屋,于是他就和其他宣讲团成员大力宣讲贯彻《人防法》的重要意义,介绍防空袭知识;四是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相结合。每年的寒暑假期间,老吴都主动与有关学校和社区联系,了解他们在假期中的打算,配合他们开展的一系列假期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的良好习惯,增进了他们爱护公物、敬老爱老、乐于助人,打扫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德;五是与市里的一些重大活动相结合。例如宜兴解放60周年和建国60周年,吴泉林同志与其他“老战士宣讲团”的同志讲述了渡江战役的经过。他当时从四纵整编为23军后,渡江后在溧阳与国民党45军一个师的战斗中左手臂受伤不下火线,随部队快速进入宜兴的经过,通过这个事例告诉青少年们这样一个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革命前辈们流血牺牲才打下的江山,引导他们要从小树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 为了提高宣讲效果,吴泉林不仅注重宣讲内容,而且十分重视形式和方法。十多年来,他在摸索中逐步总结出三条:一是内容与形式要力求统一。每次宣讲,老战士与吴泉林都身穿军装,胸前佩带军功章和纪念章,给宣讲环境营造出一种严肃氛围。讲渡江战役时,讲台上还悬挂作战图表。讲自己的成长史时,台上高挂党旗,以示自己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进步;二是宣讲与行动要力求统一。老吴说:“我们在台上宣讲时要求听众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自己也应该身体力行。虽然邀请单位对我们很客气,我们又年老体弱,但我们从来不请吃、不收礼、不要报酬,城内单位邀请我们自己乘车或步行。”三是讲台与社会舞台力求统一。老吴认为,给青少年宣讲革命故事和党的优良传统固然重要,但到社会这个大舞台去实践更加重要。因此,他和其他老战士宣讲团的成员主动与与社区领导联系,利用寒暑假时间,带着孩子们为烈军属、孤寡老人、老弱病残家庭开展送温暖活动,或是发动他们用节省下的零花钱买上水果、糕点等到老年公寓送给“五保老人”。有时还为老人们梳头、捶背。通过这一系列社会集体活动,孩子们的“小公民”意识得到加强、社会责任感也有了提高。 “莫道桑榆晚,夕阳无限好”。吴泉林同志以耄耋之年而仍然热心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他与“老战士宣讲团”的其他同志已成为老有所为的榜样,宣讲团也成为宜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对外的名片。图为老吴为学生讲日本鬼子在宜兴犯下滔天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