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干部党建 > “银发生辉”工程
“银发生辉”工程

退休干部费玉明助人为乐二三事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2-12-20

       费玉明今年81岁,是宜兴市委农办退休干部,1998年春节过后,他放弃城市安逸的退休生活,与老伴回乡长期住在芳桥镇梅子境村岳父母家,侍奉年迈的岳父母。但他始终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时刻把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放在心上,受当地群众的称赞。
      
关心烈军属责无旁贷
       他的左邻右舍,住着一对耄耋老妪,都是年轻守寡的可怜人。一位是90岁高龄的烈士遗孀沈永娣,丈夫1942年参加新四军,在一次抗日战斗中,被日本鬼子杀害。一位是八旬军属闵老太。她俩都体弱多病,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不能自理,乏人照料。老费深知,作为一墙之隔的空巢老人,是多么渴望与人交流,多么需要从生活上得到帮助照顾,精神上得到慰藉啊!于是他经常穿梭于左邻右舍之间,探望两位烈军属老太,与她们聊天谈心,减少寂寞,了解她俩生活上有那些困难需要帮助。俩老家前屋后的环境卫生经常由他打扫;院里没有井,他天天提着生活用水倒进水缸;把自留地上长的蔬菜送来;上街帮助购买生活用品。有一次,老费到芳桥镇参加会议,忘记为沈老太买新鲜猪肉,一回到家,沈老太问起托他买猪肉的事,他立即向老太道歉,随即回头赶到芳桥镇,往返三公里,把猪肉送到老太手中。平时,凡是老人爱吃的东西,如烂面、菜粥、糕点、水果等也经常送给她们吃。一旦生病,老费就给她们请医生。特别是沈永娣患上白内障眼疾住院开刀回家休养期间,老费一直忙前忙后,为其送饭送水、喂药、点眼药水20多天。在高温酷暑的盛夏,为使老太们住得舒适,经常为其揩床垫、赶蚊虫。寒冬腊月,天气晴朗,就帮她们晒被头,让老太们住得暖热,这一做就是10多年头,他毫无怨言。费玉明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老太们。烈士遗孀沈永娣十分动情地说:“我能幸福地活到今天,与玉明一家人的悉心照料分不开啊!这真是‘邻舍好,赛金宝’。”
       
清除污染搞好环境卫生。
        2002年清明节期间,老费看到村里那条小河,疯长的水花生和根深叶茂的蒿稞,漂浮着白色垃圾,几乎成了黑臭的死水河浜。他心里琢磨着,能否自己动手来清除这个污染?他动员一个青年村民与他一道干了起来。小青年以试试看的心情参加,开头劲头十足,谁知耗尽力气却收效甚微,随即打起了退堂鼓。老费由于平时坚持锻炼,尽管个子小,却体强力壮,于是就一个人单独干了起来。一天,老费站在一只废弃的水泥船上,用铁耙搭草,可那草长得盘根错节,难以奏效,由于用力过猛,一个跟斗跌入河中,他索性站在齐腰深的河中,双腿陷入污泥里,奋力挥动镰刀,不停斩草除污,大干一场,然后再用铁耙将水草搭上岸,就这样连续干了2个多小时,直到浑身感觉发冷才停手。接下来的七八天里,费老坚持每天工作几小时,搭上岸的水花生有数十车之多,有的送给养羊户作饲料,有的晒干后焚烧处理。经老费艰苦不懈的努力,30多米长10多米宽的小河浜干净多了,水流变清了,臭味也淡化了许多。村民们看在眼里,纷纷赞扬说:“老费这个老党员真不简单,他已年逾古稀,又是客居在我村的女婿,为清除污染物,使出那么一股子苦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他的影响下,梅子境前村的村民和老费连续清除河面水花生等污染物四、五年。现在,这条小河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与老费关心村民环境卫生分不开。
       
修桥铺路确保行人安全
        在老费家门口不远的地方有座小石桥,是通往宜兴至芳桥公路的必经之桥,由于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桥。在进行改建重造时,他虽属客居,却也慷慨资助了500元,受到村民们的好评。虽说该桥已经改建,但桥上仍没有扶栏,加上桥头既弯且陡,一不小心,时常出现连人带车掉入河中的情况,危及人生安全。事后,在老费的建议下,由他出钱买水泥,瑞春泥工师傅出工,在小石桥西北桥堍旁托宽1.5米水泥路,平时,老费经常搬来黄砂粘土铺在桥头堡上,当上了名符其实的铺路工。天天骑摩托车到芳桥镇上班的小仇高兴地说:“这下子上桥的路面既宽又平坦了,过桥再也不必受惊胆怕了!”
        有人对他有福不享,不图清闲,净办些搭力气又赔钱的“傻事”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这么干?老费只轻松地回答了一句话:“蚕老不死,吐丝不止,我觉得这样活着才有意思啊。”

 


上一篇:南通九旬离休干部宋英捐资百万设慈善基金
下一篇:官林镇老干部叶疏山坚守为民服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