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致富架“金桥”----记宜兴市农林局退休干部吴士俊
在宜兴地区,只要一提起老干部、高级农艺师、年过古稀的宜兴市草莓协会会长吴士俊,大家会伸出大拇指,夸他是全心全意为农民致富的好党员,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参谋,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老专家。由于草莓协会成绩显著,02、03年被评为江苏省、无锡市二级优秀农民专业技术协会,06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连续12年被宜兴市评为五星级学会和科协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无锡市委、市政府评为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社团,目前荣登全国和江苏省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宝座。吴士俊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为农民致富架起了“三座金桥”。
架起科技兴农的致富桥 吴士俊于1986年创办了全省第一家草莓协会,在25年风雨岁月中,他积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以草莓为主的瓜果蔬新品种、科学种植、市场销售、产品深加工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宜兴的“草莓之父”。目前全市上千名草莓专业户,十有八九都是他的学生,接受过他的技术指导。 丁蜀镇三洞村花甲老人钱方敖,为了改变贫困生活,起初种了3亩草莓,可是不懂技术,一年忙到头,却只能眼看着草莓长不起来,有的枯死了。在走投无路时,他来到草莓协会“拜师”。老吴为他进行“会诊”,找到了水分、温度和农药三个“病因”。接着对症下药,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安排他参加技术培训班。3年里,不管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老吴都会立即从15公里外赶来技术指导。在他的帮助下,老钱种的草莓果大、肉甜、销路好,一年亩收入二三万元。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草莓协会追求的是广大农民致富,所以他们以典型引路,致力于技术推广。先后培育120多个科技致富的典型,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每年要接待过上千农民群众的来电来访,到各镇搞科普宣传,亲自走访600多个村、上千个农户。宜兴的草莓种植也从最早的露地种植到现在的大棚种植,从最早的单一品种到现在的数十个草莓新品种,吴士俊带领农民群众把一片片黄土地变成了科技种植园,把一片片荒山瘦地变成了致富的黄金地,全市近6000亩草莓果让8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致富,草莓协会自身也在不断地寻找“师傅”,学习各种“绝活”。他们组织科技人员和农民代表到北京、上海、河北、浙江等地考察取经,与全国5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生产部门挂钩合作,先后完成70多项科研成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多篇获全国优秀论文奖,获得多项省、市重大科技进步奖,多次应邀在全国草莓研究会上作典型发言,草莓多次获全国和江苏省金奖、银奖,吴士俊本人被聘请为中国科协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2005年获“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2008年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2010年获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等殊荣。
架起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桥 许多农民在销售无路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吴。吴士俊初次将草莓引进宜兴时,农民遇到了“销售难”。在草莓大量上市的季节,50多户农民喜洋洋地将丰收果实运到宜兴汽车站,排着长队等待原来约定好的一家食品厂来收购。出乎意料的情况出现了:从早上7点钟等到下午3点钟,连个厂家的人影都不见。老吴闻讯赶到现场时,农民情绪激愤,以为种草莓上了当,甚至有人要“剥老吴的皮”。老吴诚恳地说:“你们不要着急,更不要剥我的皮,我只有91斤,剥掉了我的皮也没有多少肉,我让你们种草莓,就一定会帮忙到底。”他马上找到食品厂的主管部门,经谈判,连夜用船将农民送来的3吨多草莓运往食品加工厂。 老吴就是这样个人,农民急,他比农民更急。前几年一个炎热的夜晚,凌晨2时许,张渚镇百家村农民吴志洪,把3000多公斤香糯玉米运到草莓协会门口,心急火燎地打电话到老吴家,他说:“老吴,我家里的香糯玉米没办法销出去,天这么热,就要烂掉了,你快帮我想想办法呀!”老吴接到电话立即骑自行车赶到协会,天一亮,他就奔波在宜兴城里,跑超市,跑银行,跑医院。连续几天下来,腿跑酸了,眼圈黑了,玉米终于销掉了,还卖到个好价钱。朋友劝他说:“老吴你这是自作自受啊,帮人家引进新品种,还要帮人家卖产品,自己又没有一点好处,何苦呢?”老吴却说:“这就是我们专业协会的责任啊!为了农民兄弟能够致富,我个人吃一点苦也是值得的”。为了解决草莓的销路,提高经济效益,老吴又想方设法发展草莓等果品的深度加工,研制10多种草莓系列产品,冷冻草莓出口到日本等国家。近几年来,吴士俊以协会为平台,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宜兴市强莓果品专业合作社和宜兴市阳羡果品专业合作社,年服务总产值达到2.5个亿,会员(社员)年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增加一倍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草莓协会已为种植户代购代销草莓新品种苗100多万株、代销草莓果、糯玉米100多吨、新品种西瓜6万多公斤,为100多户农民解了燃眉之急。
架起党政与干群的连心桥 草莓协会虽小,“面子”却很大。因为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市领导对协会工作非常重视、支持,每届理事会都有市领导挂帅,每次主要的技术推广活动都有市领导参加。老吴经常向领导反映农民的困难,领导经常向他了解农民的情况。为此,老吴自豪地说:“协会是领导的参谋助手,是农民的温馨家园。我们就是要架一座农民和党政领导之间的金桥啊!”和桥镇南新农民邵新农,5年前到新街镇的铜山村承包100亩山地,成为搞多种经营开发的先锋人物。他参加了草莓协会,先种3亩草莓试验地。可是就在草莓丰收时,却连续遭到歹徒的破坏,草莓大棚被毁掉,数百颗果树被连根拔起,水管给截断,损失可不小啊。吴士俊得知后拍案而起:“这还了得,邪气不刹,谁还敢进山开发?”他先带着《宜兴日报》记者走进山里调查情况,发表了题为“专业户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的报道,接着他又把情况用书面材料写给了市委主管农业的领导,领导马上签发了处理意见,第二天市公安局就派民警来到邵新农家里进行侦查处理,从此歹徒再也不敢来破坏了。 现在来到邵新农这片山坳里,看到桃子、梨子、李子、银杏、茶叶花漫山坡,猪场、鸡场一片兴旺。邵新农说:“要是没有草莓协会请市领导来撑一把腰,我早就知难而退了。”老吴出面请领导为农民撑腰的事,每年都要有十多次,没有哪个领导嫌烦“打回票”。老吴真诚地说:“在我们这个社会,农民是最需要关怀的。各级领导对农民都非常关心,愿意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草莓协会就是发挥好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农民谋福利。” 有一年的夏季,丁蜀镇定溪村周小行的10亩葡萄即将成熟,突然遭到一场灾难,葡萄枝叶萎缩发黄,果实变软,无法销售,当时急得如热锅蚂蚁,到底是什么原因,无人问津,吴士俊会长得知此情况立即打电话给农林局谢成松局长,谢局长认为这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马上通知局有关人员驱车赶到现场调查,究其原因,原来是村里在银杏树下打杀草剂不慎给葡萄造成严重药害,吴士俊和他的老同事、老支书杭元大同志一起撰写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经多次与村镇有关领导协商、调解,周小行一次获得16500元的赔款,他和妻子感激不已,立即给协会送来一面旌旗,上面写道:“协会是我家,真心为农家。”另外他还送300元钱给老吴买香烟,被老吴拒绝了。 吴士俊担任宜兴市草莓协会的领导工作已有25个春秋,一心为农终不悔,当好科技兴农、帮农致富的带头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座右铭:用毕生精力在陶都大地上刮起红色旋风,让红红的草莓果带着农民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