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党建
养 老 与 学 问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8-12-11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并能继续学习做学问的人生时期。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充盈,老年人对求知欲望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不少老年人抱着“活到老、学到老、做学问到老”的态度,带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气神,或走进老年大学,或参加村、社区兴趣小组,学电脑、手机、舞蹈、声乐、摄影、书法、瑜伽等等,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市开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学校159所,有2.5万人次参加学习,其中市老干部大学就有73门课程,260个班级,编班学员超过1万人次。通过多门课程学习,不仅为老年人求知求新求变、终身做学问提供重要场所,也为充实丰富老年生活增光添彩。
还有一些老年人,因年龄或其它原因虽不能到老年学校学习,但能在家里通过自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继续学习做学问接受老年教育。例如,祖籍宜兴富有智慧的周有光老先生活到112岁。他一生以“学习做学问是最好的养老”为自己的座右铭,在84岁那年在家里学会使用电脑,在电脑上学习、思考和写作直至年过百岁之后。他先后撰写出版32部哲学、经济等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住在宜城街道公园路2幢今年已92岁的市人大退休干部王竟成,在家里每天坚持学习撰写回忆录3000字左右,至今已写小说、杂谈650多篇,约90多万字;写顺口溜、打油诗260多首,已出合集本22册,平均一本约5万字左右,总字数已达110多万。
衰老固然是不可逆的,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确,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接受老年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交际圈子有限,生活本就相对单调;再加上不少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地,面对“通讯录里的儿女”,老年人也更易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如今,一些老年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各种养生骗局、传销骗局频频盯上老年人,某种程度上和老年人精神生活空虚有关。通过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技能做学问,不仅可以满足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再次挖掘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老年人会感慨说“学习做学问是最好的养老”。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尤其是在今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互联网蔓延到每一个角落,老年人如果不通过学习与社会接轨,就会慢慢“掉队”。时代阔步向前,不可避免会让老年人陷入一些难以适应的生活场景。笔者呼吁:全社会都应承担起“文化反哺”的责任,帮助老年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现代器物使用等方面跟上时代脚步,让他们也能在时代发展中体会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