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干部党建
老干部党建

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戴锡南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7-12-25
——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理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九大报告概括为“8个明确”和“14条坚持”。 在“8个明确”中,有的是对过去目标的提升和完善,有的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有的是全新的理论判断,有的是对过去模糊认识的澄清。我认为“8个明确” 和“14条坚持”,它们具有以下鲜明的五个特性:
  一是体现鲜明的时代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概括为:洞察当今中国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的新变化,如果说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那么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新时代“是当今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鲜明表达。
  二是体现鲜明的创造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理论上的广度,它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还有理论创新的深度,它既坚持“老祖宗”,又讲出新话语,而且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新话语。例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党的领导”等就是“老祖宗”的话,又讲出了诸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个全面”、“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新话语,其中有的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还有的是全新的理论判断。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分两步走”和“美丽”二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着力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是对过去目标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三是体现鲜明的人民性。十九大报告中有203处提及“人民”二字,其中“14条坚持”里就有“两个坚持”直接谈到了“人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说明我们的党一路走来时时刻刻不忘初心。“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灵魂的鲜明表达。
  四是体现鲜明的系统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时代课题、到总目标、总任务,到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到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又从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到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各领域都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再到“14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和实践要求,已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思想体系。
  五是体现鲜明的政治性。“14条坚持”中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8个明确”中最后一个“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过去模糊认识的澄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8个明确”和“14条坚持”的 始终,这更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建国近70年和改革开放近40年的许多建设、改革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作用体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现为总揽全局、同向发力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的规划、决策和执行能力。
  另外,“8个明确”和“14条坚持”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我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8个明确”讲的是世界观,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14条坚持”讲的是方法论、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14条坚持”是“8个明确”的具体化和实践的进一步展开;“8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思想(即:行动指南)层面的表述,而“14条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并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8个明确”与“14条坚持”两者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并互为贯通的。
上一篇:坚定理想信念 奋进全面小康 许季涛
下一篇: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戴锡南